如何评价姜文电影《邪不压正》?

作者:姬轩亦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6694158/answer/439918541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首先我还是要致敬导演,料很足,看的非常过瘾。

在进入三部曲的最后一部的时候,如果你没有看过《让子弹飞》,那么,必须提前再看一次。如果你没看过一步之遥,不要紧,邪不压正与让子弹飞的关系更近,至于一步之遥里的疯狂和灭亡,在邪不压正中是用“十五年后”一笔带过的,看不看,都可以。

所以,进电影院之前,请先把让子弹飞看了,不然,你会意犹未尽。

让子弹飞的结局,是落寞的革命者,在革命胜利的废墟上思念战死的亲友,这个时候,马车经过,革命的生还者,都坐在故事开头的马车上,在同样的歌声里,前往浦东,革命者在这一幕的荒诞和震撼中伫立良久,最终决定,策马扬鞭,紧紧追赶。

老三,你真的赢了吗?

这是我反复吟咏的问候,在2011年暗哑清冷的新年里,在2014年闪耀辉煌的丛林中,支持着我和我的朋友们不断在历史的激流中持续向前,并勇闯这个光怪陆离的新世界的,其实就是这样一句不甘而可笑的话:

老三,你真的赢了吗?

终于,在2017年秋日的风暴里,我可以平静地说一句,历史,是公正的。

审判,是残酷的。

因为,邪不压正。因为,穿行过隐秘的小路,在寂寞的顶点上,只有马孔多最终被摧毁的预言。老三式的胜利,是对自己和整个民族的荼毒,这毒液最终会发作,并迎来致命的觉醒。

在第一部里,姜文是孤独的,最终被世界背叛的革命者,在第二部里,姜文是最终被经济大潮碾碎的,还算有良知和有革命记忆的那种青年,而在这一切最终结局的时候,姜文变成了一个父亲,试图将生存和胜利的火焰传递下去,拖泥带水,欲言又止,最终,却语重深长:

我们终会死去。你要成为父亲。

在革命的风暴最终被篡夺,经济的大厦最终因为贪婪而倒塌时,你正是茫然无知的,却不幸要承担起一个民族哀痛的青年。你的故事,才刚刚开始。活下去,并且生存到这场风暴的最后吧。

邪不压正,正式开场。1让子弹飞中的老三,在邪不压正中是恶贯满盈的师兄。

为了把土地卖给日本人种鸦片,师兄杀了李师父一家,师弟仓皇逃亡。

师兄把灭门的责任扣在师弟身上,给师傅树立了高大的铜像,每年虔诚祭祀,自己跪在第一个,为自己赢得了尊师重道的好名声。师弟被描绘成欺师灭祖的小人,立了跪像,跪在师父面前。

让子弹飞中的背叛是含蓄的,忍耐的,邪不压正中的背叛是血淋淋的,是不屑于藏着掖着的。

重要的是,让更多的人知道真相。

在让子弹飞开头,城墙上,挂着的通缉令画像,是朱元璋。在一步之遥的开头,师兄决定认祖归宗,改掉李姓,回归朱姓,跪倒在同一张朱元璋的画像前。说的是什么,也就一目了然了。

日本人要进城了,师兄觉得自己快没用了,于是,想要另投靠山。

十五年,光阴似箭。因为背叛而建立的和平和繁荣,正在走向终结——北平城外,日本人的豆战车轰鸣开进。

就在篡夺者们的江山岌岌可危,日本人的刀锋不断紧逼的时候,十五年前的背叛之夜,那个唯一活下来的师弟,正背负着国仇家恨,返回帝都。

这个时候,如果你回顾让子弹飞的最后时刻,老七于心不忍,挫败了师爷试图把张麻子吹死的企图,又在老三带着大家前往浦东,张麻子挨个询问时惭愧低头,羞赧不语的样子,你就会闻出一种味道。

一种未来永继、历史的齿轮永不消失、所有的背叛,都要用鲜血偿还的味道。

回归的师弟仍旧是懦弱的。十五年前的血腥让他吓破了胆,他编造了连自己也不敢相信的谎言,说自己能够躲过子弹。事实上,真相永远比传奇丑陋,也许是,他只是吓晕了过去,而没有中弹,最终在师兄焚尸的时候,因为灼热而苏醒,最终从火场逃出,遇到了自己的美国养父。

十五年的美国训练,并没有能够说服一个大男孩走出阴影,你是新时代的青年,但你却百无一用。

你精神上的父亲,已经在许多年前死于背叛。你的美国养父和中国上级都是靠不住的,美国养父只有希望你好好活着的乡愿,中国的上级,只是把你看成一件工具。这样的成长过程对于大部分青年来说是毁灭性的,他们大多数人碌碌无为,成为社会的螺丝钉,少数人看透了真相却不能承受,最终夭折。

事实上,想要完成最终的成年,就必须在风暴中胜利。这个时代,好走的路是没有的。如果你觉得你的路很好走,请赶快换一条。

2

这是一部拍给青年的片子,是饱经沧桑的父亲,对青年一代的谆谆教导。

一开始,姜文看着回国报仇的青年,是把他当做工具的。他更看好的是师兄,虽然师兄恶贯满盈,但姜文积极拉拢师兄背叛日本人,为自己所用。

在这个故事的中段,姜文对青年的看法,开始缓慢地发生变化。他是蹉跎岁月,任江山由国民党蹂躏的辛亥元勋,他本来不应该对任何事情抱有希望,总是怀着冷漠的,自己也知道可能没什么用,但自己想不出更好方法的那种理性。

但是青年的莽撞和热烈打乱着他的想法,破坏着他拉拢师兄的机会。一开始,青年想要为师父报仇的冲动,只是姜文利用青年的主要理由。

但是后来,青年的若干次盲动和率性而为,最终打破了姜文的所有计划。

理性在没有良知辅佐的时候,其实并没有什么用处。

失去了勇气的智慧,最终将蜕变成市侩。

在国难当头,篡夺者苟且而来的和平最终被他们跪舔的东洋人毫不犹豫地打碎时,一步之遥中的种种现状,都已经不再有出现的可能,新一代的青年,连被经济的风暴所碾碎的机会都没有了。而在师父的死亡中结束了童年,并且度过了十五年懵懂岁月的主角,在刚刚开启人生旅程的时候,就要面临复仇的危机和日本人带来的亡国灾难,这是两代人的故事,互为因果,彼此成就。复仇,光复,把已经被塑造成铜像的师父,从历史的束缚中拯救出来,才能够真正面对亡国的灾难。

这是两代人的交接,参加过辛亥革命的蹉跎老人,和面临着抗战压力的回国青年之间的对话,拉拢师兄这种精神上已经腐败了的老江湖,最终被证明并没有什么用。拯救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在那些懵懂的,冲动的,如野兽一样热烈的下一代身上,在这扑面而来的青春风暴面前,退隐的辛亥人物,最终决定背叛自己所有的理性,加入到青年主导的狂欢之中。

只有在亡国灭种的危机面前,少数的青年,才能够真正摆脱一步之遥中的所有规训,迎风怒放,迎来心理上和生理上的成长。

一个时代结束了,革命的时代,结束于老三的背叛,老三在上海开启的时代,结束于自己的贪婪和洋大人卸磨杀驴式的步步紧逼,混沌之中,新的秩序正在孕育,城墙上下的的长啸声正代表着一代人的愤怒和不甘。从美国回来的主角,通过一系列的蛮干和盲动,完成了自己的成长,而这个时候,也就到了结局和起点共鸣的时间:

姜文最终选择了成就,坚持住了一个革命人物的底线,并且看着老三开启的时代化为灰烬。

主角最终迎来了成年,一个人的成年是通过以下几种原料酿成的:自己最尊敬的人的堕落,自己最信任的人的背叛,和自己最热爱的人的离别。

姜文和主角在北京医术最高的医院完成了生离死别,革命时代硕果仅存的,连牙掉光了的长者,看着仍然管自己叫爹的主角语重心长:我已经不是你爹了。你呀,是时候给自己找个儿子了。

是的,一代人就这样长大了,在背叛,堕落和离别中,看到了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道路。

3

1937年,7月13日,帝都。

师父的仇已经报了。勾结日本人害死师父的师兄,最终迎来了历史的审判。师父还是那个师父,是那个为了不让日本人在自己的土地上种鸦片,宁愿去死的师父。颠倒是非,涂抹黑白的行为,最终只是历史眼中的丑角。

日本人已经进城,苟且换来的和平和繁荣,最终在战争的号角声里化为了灰烬。

父辈们,已经死干净了,身前身后,苍茫无人。

自己最热爱的人,首先用一个谎言,换来了自己的勇气,然后,再用一个干脆的告别,提醒青年自己更应该做怎样的事情。主角一个人站在帝都的屋檐上,看着周韵在远方消失。这个时候他已经脱掉了日本人的外套,穿上了白色的中式大褂,留起了分头,来自荒野的风吹拂着他的衣襟,一个残酷而美丽的新世界,正在他的眼前徐徐展开。

4

主角的几次换装,代表着他在成长过程中的不同状态。

最终活下来的年轻人们,会脱掉西装,脱掉外套,脱掉日本人的和服,而像他们革命的先辈一样,穿上最中国的服装。

我对这个电影唯一的意见是,结局处主角的大褂干脆换成灰色,再拿上一把雨伞。

5

让子弹飞的开头,不甘于辛亥革命的成果被篡夺的元勋,带着一帮兄弟,踏上了继续革命的道路。而在结局,面对老三再一次篡夺革命成果,能够反驳这种背叛的,只有革命者冷峻的马蹄声。

邪不压正的结局,革命人物凋零殆尽, 用生命的最后一口气,完成了对青年一代的期许:国破家亡,生灵涂炭,将待英雄重整河山。

很完美。完美的时代颂歌。完美的,三代人的刻画,和三个时代的跌宕起伏。完美到“其实导演可以把姜文和主角之间的态度变化说的更细腻明白一些”这样的屁话,也懒得说了。

6

他最终还是追上了那列火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