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网帖称女方家要男方 50 万当彩礼,男方父母为筹款卖掉房子,决定与正上高中的女儿一起租房生活?

谢邀。

“哥,咱家有钱啦”成了新的年度破防。

以前觉得最破防的梗,是“大哥哥”;后来有了“妈传菜”,才明白最破防的是现实。

092701

不过据说发这图的老哥骗了一笔眼泪钱,又去赌了。

如果发帖那哥们没忽悠、不是奔着做网红去的,那照他帖子里说的,这事可以说是两大悲剧撞一块了:

一,女方江西人,要彩礼,而且是进娘家不进小家的那种;

二,男方对女性高度自卑,这个女朋友从大学谈到现在,八年。

然后两大悲剧都出现了畸形加戏:

女方这笔不进小家的彩礼开价到50万。我记得江西的彩礼虽然吃人,但一般在15万到30万区间。上来要价50万,如果属实,那属实过分;

男方视女方为“除了亲人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不在乎女方的微信情侣头像(不是和男方的情头);不在乎女方平时不回微信,提到150万了就秒回;

当然,更大的可能是男方就算心里介意,也无力反抗,而这是更大的悲剧。

然后,“哥,咱家有钱了”。

对于女方背后的彩礼问题,我在知乎上表达很多次我的立场:

社会主义女权,男女平等,为生产者和生育者争取更平等、更有利的待遇。

一方面反对不提深层结构问题、只提表面两性矛盾的女拳。这类声音只会加剧割裂,不会在女性的就业、婚姻、生育福利上带来真正改善。

另一方面,正视现实:我国女性的社会地位在不同地区、不同收入阶层间确实存在巨大差异。某些地方,是在倒退,在破坏革命果实。

这些我说过很多了,这次不赘述。

至于男方的问题,其实更严重。

至少从他表露的言辞来看,男方明显缺乏“接受真实的自己”的勇气。

无法接纳现实中的自己、无力在现实中坦诚地和自己的缺点共存,导致男方对自我有明显的缺失。

其后果就是:他对自己的价值判断,高度依赖外部。

OK,到这步还不算大事。因为“接纳真正的自己”是一件很锻炼人心智的事情,可以磨炼一辈子。所有人或多或少都有这类问题。

然后第一个麻烦出现了:

男方存在一种“想象的反馈”。

拿手摸火,烫,缩手。这是高度拟真的反馈,植物性神经一般不骗你。

但是对方爱不爱你、在不在乎你,这里面的信号大脑常常会自己加戏。理性成分高的人往往能控制加戏程度;但是低的人,就容易扭曲反馈得来的信号,最后扭曲反馈结果。

她即使这样对我,但她还是爱我的。

男主无法从正常的信号反馈里得出正常的结果,这导致大量判断都出现偏离。

不来波大的信号刺激,醒不过来。

然后第二个麻烦,男主的外部信号源太少。

大学女朋友谈到现在不是问题,问题是对女性高度自卑,几乎没有和女朋友之外的女性产生互动。

我不是让男主脚踩两条船,而是鼓励男主(还有广大男性胖友)和女朋友之外的女性互动。

只有和非女友女性互动,和她们产生协作、问候、争执、赞美、娱乐等情绪交流,你才能知道女朋友给你的情绪和普通女性给你的情绪,差别在哪里。

明白这些不同,你才能明白“在一起”和“与女性互动”的不同在哪里。

否则,你会把大量对异性正常的、非爱情也非性欲的交流需求,全部一股脑误以为是爱情。

走到这,就挺棘手了。

最后,第三个麻烦,女方似乎在有意利用男方这个缺陷。

当然,这是我的小人之心,我认。

普通女性——我指的是一般心智的标准——即使没接触过什么心理学知识,也会本能地远离该类男性(除非有利可谋…)。

很简单:这类男性其实会对女性造成巨大压力。

男性如果无法较明确地把握自己(我知道我大概是个怎样的人、我的能力边界、我的缺陷,还有最重要的:我的价值追求),就会产生巨大的不确定性。

这种不确定性有时候会被男方的看似坚定猛烈的追求行为所掩饰,但稍一接触,女性很容易感觉到诡异的地方:

他好像不是在爱我,而是在抓一根救命稻草。

万一抓到了我,我不能救他呢?万一哪天他想抓别的救命稻草呢?万一我不想被他抓住呢?

这些思考,很多时候会转化成一种直觉:这个男生给我压力好大,我不喜欢。

说白了,只有自己是自己的坐标系,没有人能够成为你的救命稻草。把这种精神上的压力转给任何人都是不道德的,包括自己的父母。

从男方的描述来看,女方确实对男方有一定的厌恶情绪。

但是女方还是一边顶着(可能的)别人的情头、对男方爱理不理,一边谈到今天,谈到谈婚论嫁。

可能是女方本身就性格柔弱?对他人的情绪反馈充满不确定和无力感?(那真是一对了)觉得这样的情感沟通是正常的?

还是让我小人之心一下吧。

总之,男方自身的不足,加上女方有意无意的利用,最后走到了“哥,咱家有钱了”这一步。

幸运的是,人各有不足,但也有基本共通的“好”。在老哥们大剂量的信号刺激下,男方似乎是想通了。

从恶性的情感循环泥潭中,拔出了一只脚。

希望以此为契机,男方能多和周围的人沟通,增加信号输入量,用这些信号量来不断修正自己的情感模型,最后做到能诚实地面对自己。

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自己明白了,对另一半才能明白。人生如飘萍入海,与其像溺水之人到处伸手去拉扯别人,做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为什么不先自己适应海浪的起伏呢?

自己才是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嘛。

作者:王子君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22709752/answer/149354455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小镇做题家」的出路在哪里?

作者:吴天微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96278645/answer/149518232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所有的回答都不太切题。

有的答案变着法在说“别当做题家了换个活法”——这是废话,有那个本事早就不当了,能自由选择活法也不是做题家的特点。显然,这种建议只是无意义的等量代换,就是类似“要搞好学习,首先你需要搞好学习”的车轱辘话。

另一些答案现身说法,宣泄情绪强调自己必须离开小镇的苦衷,同时哭诉为什么不能在大城市繁华现代经济圈安身立命。

是的,现代化和城市化会摧毁熟人社会和小生产体系的一切存在基础,所以小镇注定是回不去的,再调整心态也没用,你可以打开快手COS一个抽着华子的青年,但这是文艺表演,不是生活。

无可否认的是,大都市确实是一座面目狰狞的血肉祭坛,它不可能给小镇青年(无论是否是做题家)任何物质和精神的”出路”,而是不断吸取燃料,吞噬生命,然后用一个饱嗝把被榨干的做题家躯壳排出体外。

回答这个问题必须拿起《实践论》的思想武器,从现实的角度剖析“小镇做题家”这个身份的来源和意义,从而去找到一个“出路”(如果有的话)。

顾名思义,小镇做题家,出身于小镇,在做题——也就是应试教育的选拔这个环节上有一定的突出表现(要不然也不能叫“家”是吧?),从而换取了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入场券,摆脱了经济上落后的乡土环境,进入了发达的工业文明生活圈,他们毕业后也大多能在大城市获得稳定的工作。

这样一个身份,背后体现了怎样的社会经济运行过程呢?我看到的是,“小镇”(用我自己的理论叫“片状封建主义中国”)里的居民们(做题家的父母师长)通过公立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结合的一套体系体系,生产出了一大批合格的现代工业社会劳动力,并把他们送到了经济发达大城市的工厂和写字楼(我个人管这个叫“线状资本主义中国”),也把他们的言论送到了微博知乎等平台。

宏观来看,这实际上是一个人力资本的积累与大规模转移的过程;从做题家个体角度看,则又是一个个人奋斗(读书做题)与历史行程(中国的大规模工业化和城市化)契合从而改变生存状态的过程。

那么为什么这么多做题家要在网上找“出路”呢?其他回答已经讲了:做题家的生活存在问题,比如房价问题、城市公共资源问题、社会关系处理问题、上升通道问题还有婚姻家庭问题等等等等。

一言以蔽之,进城了的小镇做题家发现:自己无力承担在工业社会中的劳动力再生产的成本;看似光鲜的城市生活背后的种种竞争压力也并不能满足自己在学生阶段成绩优越带来的精神自我认同需求。简单说,就是“做题不够改变我们在现代工业社会生产和分配关系中的弱势地位”。

在我看来,这样的问题恰恰不是很多答主说的“做题家们做多了题别的都不会”导致的,真实的情况是:题目本身变了。

实际上,小镇做题家们把考场上的考卷写的“小题目”做好了,答完了,也得到了好分数、好回报——在应试主导的教育体系中分配到优质资源;但“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实践”这道大题目,是在高考结束后,或者毕业典礼拿完学位后,才由地球online服务器下发下来,并且不限答题时间、不拘答题方式,甚至允许看参考书还有看他人试卷作答的。这样灵活的考试方式,让做题家们无所适从——他们只擅长确定规则和范围的题目,不擅长“实践”这个大题目。本问题下很多现身说法的回答,表现出来的信息是:做题家们连“审题”这个环节都很难完成。

(比如说,都在说房价,谁分析一下房价怎么涨的?哪些人买得起?都在说都市生活难,谁去认知了都市这个空间本身的属性和运作规则?)

写到这里,“小镇做题家”的出路也就呼之欲出了: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才智和努力,去做好这道新的题目。

解题思路是什么?我只能说,没有万能的办法,但总的原则,《实践论》中已经给出了嘛。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中国金融主权小史

https://mp.weixin.qq.com/s/qBxKN6Ex08X3yPgXBNhSfA
原作者:新华门的卡夫卡

笔者在前两次的文章《想彻底遏制中国,美国还有比无限印钱更狠的办法》和《美国天量印钱放水,为什么不会通货膨胀?》中,介绍了如今美国流行的“现代货币理论(MMT)”,并介绍了美国迄今没有发生通胀的原因和对我国的潜在危害。从一般认知和逻辑来看,货币是当代国家信用的体现,是国家主权的一部分,今天笔者想谈谈我国金融主权的问题。

从人民币发行机制说起

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具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无限法偿、唯一法偿的权力。前些年移动支付刚刚火爆的时候,有部分商家只接受XX宝等电子支付,随机被监管机关警告,任何商家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接受人民币,这就是法定货币。

然而,法定货币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需要经过一系列过程创造出来的。笔者之前提到过,我国的广义货币M2来源于“贷款创造货币”,即基础货币经过一系列信用关系,通过商业银行体系,得以派生放大。这个放大的过程就叫货币乘数效应。

那么基础货币又是从哪里来呢?查看中国人民银行的资产负债表(2020年8月),央行最主要的负债是约30万亿的储备货币,储备货币就是人民银行所发行的基础货币。(广义来说,央行资产负债表的规模就是基础货币的规模)当然,储备货币也不是从天上来的,根据“资产=负债”的会计恒等式,作为央行负债的储备货币,其来源当然是央行的资产。央行的资产中,最主要的是约为21万亿的外汇占款,其次则是约11万亿的对其他金融公司债权。

外汇占款在我国货币体系的来源是这样的,在之前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我国都是强制结售汇制度,即某A公司对外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获取到外币货款,并不直接持有外币,而是出售给外汇专营银行,外汇专营银行将A公司获取的货款转换为人民币,而随后外汇专营银行又将外汇转售给央行,变成央行的资产。即央行给出人民币,作为央行的负债,接收外汇,作为央行的资产。

而央行对其他金融公司的债权,其中主要是SLF、MLF、PSL等央行对各商业银行的贷款,央行同样以贷款的方式创造了商业银行体系中的存款(即商业银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随后商业银行体系再度以(对客户的)贷款创造存款,这是一个二级创造结构。

(SLF:常备借贷便利,是全球大多数中央银行都设立的货币政策工具,就是在商业银行缺钱时,可以一对一地将商业票据、有价证券、信贷资产(债券)等抵押给央行。MLF:中期借贷便利,于2014年9月为央行所创设,也是抵押贷款,不过贷款期限要长一些。期限3个月且可展期属于定向投放,要求各行投放三农和小微贷。PSL:调节中期市场利率,也就是抵押补充贷款期限通常较长,以3-5年为主)

这其中,由于法定存款准备金是直接从商业银行在央行的存款中调整的,而并非商业银行上交给央行,因此中国人民银行就可以通过提供给银行的贷款规模决定基础货币供应量,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干预货币乘数,以这两种方式调节广义货币。

货币发行的法定锚,通胀滥觞的源起

那么通过对人民币发行机制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来,人民币兼有两种发行性质,其一是央行根据人民币经济体系内的货币规模和货币政策需要,以贷款的形式向商业银行提供流动性,商业银行再将流动性投放到实体经济活动中;其二则是央行根据收到的外汇折算成人民币,向外汇的持有人售出人民币,购入外汇。那么这两种方式有什么区别吗?这里就涉及到了一个问题,货币发行的锚定。

在金本位时代,法币通过锚定黄金,确立货币的基本供需。即货币的发行是由实体经济与黄金之间的关系决定的,由于货币和黄金之间可以自由兑换,可以默认货币本身就是黄金的信用形式,货币的发行实际上是黄金的乘数效应,货币的规模本身由黄金决定。

而信用货币时代,法币通过对照通货膨胀率、失业率等宏观经济指标,确定基础货币的投放规模,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调节货币。可以说,法币不再锚定某一客观实体,而是通过对照抽象的指标,锚定了法币本身的信用来源,即国家信用。

在二战后,国际社会形成了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定“美元与黄金固定比率,各国货币与美元固定比率”,通过这一方式间接固定黄金,从而各国货币实际上由黄金本位转换成了“美元本位”。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由主张浮动汇率、信用货币的牙买加体系取而代之,现今的货币体系由信用决定。

人民币最初是完全由信用决定的货币。1949年建国后,由于外汇(即美元)和黄金储备几乎为零,全部被国民党反动政权带到了台湾岛,人民币的发行必然是没有任何当时经济学教科书中的发行储备的,因此国内外反动文人一度认为新中国当局组织的货币流通体系的瓦解是必然的。

然而,由于长期建设革命根据地本身也没有什么外汇黄金储备,我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货币发行经验。其实诀窍就是保证生活生产物资的供应,然后在此基础上主导生产体系中的信用。即首先保证商品的正常流通,随后向上下游传导,实现人民币对经济体系的全面覆盖。

有些货币理论的研究者认为,共和国这种发行机制是物资本位制,这是不准确的,本位是货币的锚定点,即货币的信用来源,这其中本质性的东西,是国家信用,是人民对政权的接纳和认可。

但是又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教训,我们发现人民银行对货币发行的调节是有问题的。首先,由于技术的限制,人民银行不能很好的监测经济运行的情况,所以对货币供应量的调节是失衡的。第二,由于长期以来中央财政通过央行多发货币来填补预算赤字,使得人民币长期处于超发的情形之中。由于央行的基础货币具有乘数效应,以1985年为例,填补中央预算赤字的50亿多发货币实际上最后导致物价上涨了2.5%,不可谓代价不大。

第三,由于我国从封闭经济体不断走向开放经济体,迫切需要重新调整人民币估值。1978年时,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约为1.5:1,这是一个显然失真的汇率,故而当时建立了外汇券制度,在我国国内事实上形成了二元货币制度(普通人民币与外汇券)。

1995年,通过人民银行法和成立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剥离不良资产,以及国有四大银行合并改组,金融领域彻底杜绝了地方政府的干预,人民银行不再对政府透支。随着2001年中国入世以来的飞速发展,我国外汇储备节节攀升,这也就导致当时人民币基础货币的供给,事实上变成了以美元为锚定。1999年时,基础货币的一半是外汇占款,而到2013年,外汇占款约占基础货币的95%。这就是2008年-2011年我国数年内物价连续翻番的一个原因,基础货币的不断膨胀导致了信贷的空前暴增。(另一个原因是经济过热导致货币乘数增大)

归根结底是金融主权问题

那么,面对如此汹涌澎湃,破坏力比创造力还大的货币洪水,我们又是怎么做的呢?在最开始,我们采取的方式是以商品房来回流货币。即面向特定人群的出售国家计划外的商品,房子,通过商品房价格高于价值的特点,回笼货币资金。而随着住房制度货币化改革,商品房事实上变成了地方政府的盈利工具和城市建设税的征收来源,房产商通过“土地出让——建房——房产销售”这样一个流程将资金由市民处吸纳到政府,扮演了包税人的角色。包税人制度无疑是加重了市民的负担。

随后,我国随着外汇储备的增长,基础货币的不断增多,一路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可以看到,2007年-2015年,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一路走高。我们知道,法定存款准备金实际上是央行限制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工具,法定存款准备金不是商业银行上交给央行的,而是央行直接从商业银行在央行的账户存款内冻结的。

由于其他信用货币国家,其基础货币的主要来源是央行对商业银行的贷款,因此其他国家央行主要通过定向的调节对商业银行贷款规模来控制基础货币规模,不必通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一个设而不用的工具。道理很简单,与其把钱给你但又不让你用,不如直接不给你钱。

而我国由于规模庞大的外汇占款,央行无法很好的控制基础货币的增减(对于通货膨胀期间,主要是减少),只能通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冻结货币。但国际经验和我国自身经验和学界研究都表明了一个事实,就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基础货币量的吞吐调节,作用极为有限。

从更远的时间说一个诛心之论,实际上2001年以来的经济飞速发展,是以牺牲金融主权为代价换来的。

国际金本位有自动调节国际收支的机制。即英国哲学家,经济学家休谟于1752年最先提出的“价格——铸币流动机制。金本位制必须遵守三项原则:一是要把本币与黄金的兑换比率固定下来,并且和黄金自由兑换;二是黄金可以自由输出与输入,各国应随时按官方比价无限制地买卖黄金和外汇,三是中央银行或其他货币机构发行钞票必须有一定的黄金准备。这样国内货币供给将因黄金流入而增加,因黄金流出而减少。

而二战后美元事实上也取得了这样的地位。在我国,为确保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确保经济体系的稳定,降低外贸企业汇兑风险,我国采取了事实上的固定汇率制度,2005年以前钉住美元,2005年以后钉住一篮子货币(钉住汇率,和固定汇率其实都是“fixed”,只是故作不同的翻译)。由于美元占国际收支体系的80%以上,所以实际上钉住一篮子货币主要还是钉住美元。

现行的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1976年推动的牙买加体系实际上是反对钉住汇率的,牙买加体系认为,保持货币的自由兑换,能够平抑国际物价,促进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全球化。事实上国际金融的自然波动就足以摧毁小国家在一个经济周期内的自然积累,牙买加体系实际上是为二战后所确立的国际资本主义分工而服务的。

这里陷入了一个二元悖论,就是穷国想要保证自己的本币币值,保卫自己的劳动果实,那就不可避免的会加入到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而由于市场的马太效应,国际金融市场肯定是先挤兑穷国;如果想避免国际金融市场的风险,则只能将自身本币币值充分低估,并钉住美元,等于以低价向国际市场出售自身劳动成果。没有低估本币而采取钉住汇率的下场,就像1991年的英镑-德国马克,以及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东南亚国家货币。

国际金融体系是以美元为核心的。美联储会定期的扩张与收缩其资产负债表。按照上文介绍,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规模,就是基础货币规模。美联储定期的吞吐资产负债表,形成了国际金融体系的涨与落。美元增多时,全世界需求增加,产能增加,商品增加;美元减少时,全世界商品过剩,产能减少,商品减少。由于货币政策的传导具有先后顺序,当美元减少时,其他国家货币贬值,需求减少而许多公司纷纷破产。当美元开始转头增多时,恰好在其他国家有许多优质资产无人问津,跌倒了底价。

而我国1995年人民币一次性贬值,(由1:5.5贬值到1:8.6),国际收支能始终保持为正,同时禁止资本项的自由流动,保护了脆弱的国内市场。当然,正如上文所述,付出了两个代价,一是国内市场的商品以较低的价格出口;二是人民币基础货币的吞吐完全由国际市场决定,在这个时期美联储比人民银行更像中国央行。这就是为什么2014年以前央行的货币政策大多效果一般的原因,因为M2的派生(货币乘数)是不受人行控制的,而基础货币,同样不受人行控制。

当然,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川皇说我们在薅美国的羊毛也没什么错。我们通过低估人民币获取了国际收支的稳定,通过事实上放弃人民币的发行这一主权获得了不断蓬勃发展的经济规模。而美国本来是想通过货币自由兑换之下的国际金融波动,依靠牢牢把握的军事——金融霸权,永远割全世界的韭菜的。

金融“入关”

2008年的次贷危机,实际上宣告了美元稳定体系的破灭,国际金融体系走向更加不稳定的前景。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曾发表学术论文,(暗中指责中国)过量的外汇储备造成了美国的信贷规模过大,导致出现了大量的低质量信贷,从而产生了次贷危机。我国虽然不承认,但是美国人并不在意,美国人在意的是2008年以前的优哉游哉,一去不复返了。

同时,由于中国经济的崛起,人民币的金融信用已初步确立,加之外汇占款比重过大严重侵害了我国的货币政策主权,一个完全没有金融主权的先例就是港岛。从2015年起,我国已经有意识的调整了基础货币的结构。外汇占款由最高的95%,下降到了现在的约60%,一个直观的感受就是近两年的央行货币政策,效果越来越好,调节越来越精准。

原人行货币政策司的李斌和伍戈的研究表明,与克鲁格曼的三元悖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资本的完全流动性不能同时实现,最多只能同时满足两个目标,而放弃另外一个目标)迥异,真实国际金融市场存在二元悖论,想维持货币政策独立性,必须要保持资本账户控制,以及固定汇率制度。

当代美元金融体系的基石,是美元信用的无限性,接近法币的无限法偿。即只要有美元,可以近乎无限的获取物资。在中国的制造业产业链成型的今天,中美两国的脱钩,实际上可能会彻底摧毁这一体系。最初,这一市场存在众多供应商,美元实际上是一个买方市场;然而现在我国也取得了相当的地位,如果再发展下去,让中国取得了高技术领域突破,就会变成一个卖方市场,这是西方中心主义体系的终结,他们是绝不会接受的。

因此,对于我国来说,就看高新技术的突破,对于美国来说,则意味着何时能完全重建一个排斥了中国的新的供应体系。

2015年以来,伴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去杠杆的进程,我国国际收支已经趋于平衡,多年来贸易顺差属微幅增长。同时人民币的发行锚,也基本转换到了货币政策目标,这个全世界信用货币国家通行的规则之上。

2018年以来,我国关于开放金融业的政策力度越来越大,一度有舆论甚嚣尘上的认为是“金融主权沦丧”。这其实是完全搞错了方向,金融主权最重要的就是货币政策的权力,现今的货币政策有效性越来越强,不知道是如何得出的金融主权流失这一结论?

实际上,随着人民币在国际收支体系可以发挥的余地越来越大,越发需要我国金融体系更加独立、自主、头脑聪明。现在使用人民币结算的国际贸易,占国际结算的1.6%左右,还不如日元和英镑。如果人民币能获得10%以上的份额,CIPS(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ross-border Interbank Payment System)能明显和SWIFT(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信协会)进行竞争,那很可能就不会有制裁伊朗不妥之下的汇丰出卖华为事件了。

参考文献:1. 伍戈、李斌 著:《货币数量、利率调控与政策转型》
2.徐高 著 《宏观经济学二十五讲-中国视角》

纪录片《大国崛起》为什么没有讲奥斯曼帝国?奥斯曼帝国不算世界性大国吗?

作者:姬轩亦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22523847/answer/1499673247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所谓世界大国的意思无非是:

1,你拿到了美洲的贵金属;

2,你通过输出秩序让贵金属持有国的贵金属转移到了你的国家金库,为你发行国际硬通货背了书;

这里面,西班牙抢光了美洲给西方列强打工,算得上是“大国”鼻祖;

而奥斯曼与西班牙对着干,海战打了不少,没有摸到门路,混了这么多年境内人口居然都没怎么增长,不要提工业化了,自然没什么戏。

与奥斯曼相对的天朝,宋朝开始贵金属不足,宋徽宗时期,不管是自己的货币还是给契丹的进贡甚至是契丹自己的货币都出现了分量不够的问题,我记得契丹人还吐槽过这个事(当然我大金的货币也分量不足,异常坑爹)。纸币在这个时候出现并不是贵金属极多,以极多的贵金属为纸币背书的先进产物,而是因为贵金属不够而不得不用纸币进行经济操弄的产物。我宋最后搞出一堆货币区,金融创新令人瞠目结舌,然而本质是什么?是铜也不够,铁也不够,金银就更谈不上。

到了元朝和明朝中前期,继续纸币那一套玩的飞起,结果是什么?结果是我明发工资还需要先领实物,基本是东汉初年的水平,而我明又没有元朝那种搞一堆经济区放水养鱼的资本,怎么办呢。这个问题直到我明决心赚贵金属持有国的钱才出现被治理的可能,问题是张居正上台改了一段时间大清就冒了出来要入关,加上西班牙那边闹了金融危机白银收入锐减,所以这个问题只解决了一半就得往后放,那你说谁是最主要的问题?当然是李自成。

到了我大清算是阶段性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白银收上来了,有了银子,有了稳定的贵金属收入,才谈得上重建我唐完蛋之后的稀烂的中央财政,而有了银子才能够殴打准噶尔和有效赈灾,可以说在鸦片战争之前我大清靠奢侈品出口在大国崛起的路上混的非常美滋滋,问题是这条路刚刚走到1840年,英国人就投票决定用武力把你踢出世界贵金属大循环体系,这导致大清需要给洋大人交银子的时候,才发现贵金属对于提升一国军事工业的重要性。

所以天朝自然也当了大国崛起的反面教材。

大清躺了以后的北洋发行了民国唯一的硬通货货币袁大头,这东西还是靠外贸积累下来的白银。但是洋大人不答应啊,尤其是美帝,盯白银盯得紧,结果嘛,结果就是民国的财政继续稀烂,如果日本人没有在1945年投降,k民党的财政必然会在1946年崩溃。

那现在这个问题解决了没有呢?

可以说解决了百分之四十。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如果你把2011年以前的美国m2和天朝m2比一下,你就会知道,本朝的央行地址当时并不在西城区,而是在哥伦比亚特区,简单地说,2011年以前本朝的基础货币主要是外汇收入构成的。

这个问题到现在,基础货币构成中,外汇的比例终于已经下降到了百分之六十。

所以,我们才能有底气说,要搞双循环,以国内市场为核心的意思是,起码,基础货币中,外汇比例要下降到百分之五十以下。当然也不能完全没有,那是朝鲜。又要有国内,又要有国际,才叫双循环。

大国崛起的本质就是这么回事,你说一千道一万,结论是,笨蛋,关键在于硬通货。随便翻翻书,看看春秋战国时期的货币,始皇帝对于平定嫪毐之乱的功臣是怎么奖励的?直接给钱。为什么敢于这么干?不缺钱。不缺贵金属。西汉动不动就是直接赏赐黄金,看看海昏侯墓地里的东西,那像是一个缺钱的时代吗?

没有钱,不要谈大国崛起。

所以唐朝以后就彻底不行了。

而《大国崛起》的世界观之下:

葡萄牙西班牙这种发现航道给西欧工业革命打工的,算大国。

荷兰这种知道垄断贸易,但是没意识到全球化需要依靠暴力机器去管理的,算大国。

法,俄这种依靠贸易和工业化崛起,但无法垄断贸易通道而崛起了一半就大革命的,算大国。

德,日这种实在没办法出来抢还被打爆的,也成了大国。

而实际上真正的世界大国只有垄断了贸易通道从而可以发行国际贸易硬通货的曾经的英国和现在的美国。从英国的全球化到美国的全球化,我们可以看到世界治理的方式已经由硬到软,直接治理的收益越来越低,想要对世界秩序做出新的贡献,喊打喊杀是愚蠢的。

如何看待安徽一农村小学学生因味道差将营养餐倒掉,校方回应称「众口难调」?这样是否在浪费食物?

全是高GI碳水化合物垃圾食品,费拉不堪,哪来的营养可言?

18大以前,基层部队的干部就玩过借普通士兵的伙食费敛财的把戏,现在不过这个小地方的领导把这一套玩到了小朋友身上。

如何看待前财政部长楼继伟提出「现有 5G 技术很不成熟,数千亿级 5G 投资找不到应用场景」这一观点?

作者:strIveLx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22738321/answer/1493901744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由于先前的回答言辞过于激烈被删帖,这里我用更加“温和”的态度来说明这个问题。

我是运营商的一名员工,所负责的正好是无线优化这一块,从4g时代的初始我就开始从事相关的信号优化工作,5g当前站点建设逐渐铺开,我也全程参与5g簇优化工作,我大概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

一言概之:与4g相比,5g技术是以更巨大的成本以及电费来换取其所鼓吹的优势。如果5g的信号覆盖还是沿用4g时代的思路进行建设:即每隔几百米建设一个基站,每栋大楼建设一个室内系统,那么三大运营商即使掏空自己,倾尽所有,也无法达到4g的覆盖水平。5g的技术优点震天响,缺点也极端明显,覆盖半径与信号穿透能力太差,深度覆盖的能力太弱。

所以,如果某公司不能提出颠覆性的覆盖解决方案,那么5g时代的到来绝对(注意我说的是绝对)是无稽之谈。

5g技术真正鼓吹的实际根本不是所谓的高速率,而是通过切片技术与边缘技术所带来的低延迟与大连接,来达到工业级的应用。这里工业级的应用包括但不限于远程医疗、智慧工厂、无人驾驶等。可是回归现实,这些宣传确实有些荒谬了。

工业级的应用,稳定性永远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说,工业级的应用,决不能承受信号的中断、质差。但是,5G当前的组网与覆盖模式(与4g几乎相同),注定了其无法解决信号的稳定性问题。

我相信,大多数人在这些年使用4g的过程中,应该不止一次地体会到了没有信号(没有站点或者站点因为故障停电没有信号)或有信号无法上网(各种各样的干扰会让你在有信号的时候连微信都无法正常使用)所带来的诸多不便吧。而5g站点比4g站点更加脆弱,因为它单站覆盖范围更小、更容易被干扰、互操作优化更加复杂,也就是说,实现稳定性对于5g来说真是难于登天。

广大的用户大概不知道,我们一个普通的地级市,每年在维护基站上的成本高达数千万,因为基站设备真的随时会故障,光纤随时会被有意无意地破坏。这种前提之下,无人工厂、远程医疗、自动驾驶,大家觉得还能用么?可以说,如今运营商根本不具备能力确保5g站点有其所宣传的类似于稳定高质量运行的能力,到时候必然一地鸡毛。

上个月,本市有一个大型活动,需在市中心的一个5星级酒店开通5g站点以支撑活动开展。由于活动规格较高,我们制定了两套方案,一个是在酒店对面建设宏站,一个是在酒店内建设室分系统。结果,方案一,宏站仅一条马路之隔,正对酒店3楼窗户与会议室大门,直线距离不足150米,在酒店关上窗户,关上厚窗帘,同时将会议室木质厚门关上后,会议室内已收不到信号,这表示一个满功率的宏站,在覆盖场景中,连一道墙体都穿不透(4g时代,我们可以明确判断玻璃+窗帘+大门的衰减小于墙体)。方案二,室分系统(在每个房间外布放一个小天线,功率较小)建成后,我们选取包房餐厅进行测试,结果,关上门后,餐厅内信号迅速衰减,包房深处无信号。

两个方案全部失败,这在4g时代是不可能的。因为在4g时代,我们做优化时,几乎不考虑玻璃与窗帘带来的损耗,可是在我们优化这个5g场景的案例中,5g信号居然有如此大的衰减。最终,我们只能采取c计划,那就是在领导可能出现的地方,都安装上微站,因为微站虽然功率低于宏站但还是强于室分天线,最终我们侥幸完成任务。

可是,这里仍然不是终点,我仍然要提出一个更加棘手的问题,这个我认为在现阶段同样致命。

无线信号的使用感知通常由信号强度+信号质量决定,4g信号对于信号强度并不是这么敏感。当信号强度低于-100dbm甚至到了-105dbm时,只要没有强同频干扰或模3干扰,往往正常使用没有问题。这句话的意思是:假如你在大型商场里面,你的手机信号即使不是满格,你的使用感知也不会有影响,因为此时虽然信号弱,但是很干净(在室外信号弱时,往往在各站点边缘覆盖区域,所以此时信号弱信号质量也差,自然使用感知不好)。

但是,5g对于信号的强度就没有这么友好了。以后来我们安装的微站为例:当微站信号低于-92dbm以后,其速率遍由峰值速率约900mbps降低至平均不足300mbps,这实在是触目惊心。宏站我们未做实验,但是集团目前考虑的是将5g弱覆盖的测试标准定为-96dbm(4g时代的弱覆盖标准为-110dbm或-105dbm),我认为可能就是考虑到了5g信号强度在弱于此值时会极速衰减,成为大号4g。

一来二去,大家知道这代表什么吗,5g站点所鼓吹的优势是否能掩盖其所存在的巨大短板,请大家自行判断。

我不知道我如果说5g所宣传的技术很多是偷换概念会不会显得离经叛道,宣传中那些能改变社会的工业级应用是否真的需要5g,我持否定态度。如果真的想实现远程医疗或智慧工厂等工业级应用,光纤就足够了,稳定,不担心信号被干扰,也不担心设备随时故障,速率和延迟也都有保证,干嘛还花这么海量的费用去选择明显不那么好的方案?

既然工业级的应用不现实,那么就只剩下ar与vr技术了,也就是通常意义的大速率。arvr技术当前多数场景应在室内,用户不管是考虑稳定性还是费用问题,用光纤或者wifi应该是最优解决方案,那么5g的用处又在哪里呢?

5g当前的问题不仅是当前还没有足够的应用需要5g,而是5g从出生起所宣传的优势在可见的数年内压根就没法实现。许多网友以4g类比5g,说4g出来的时候也很多人认为是无用的技术。但是,4g的出现让至少6亿用户可以看高清视频,可流畅上网,4g从出生起所宣传的优势,立马就得到了实现。反观5g?。。。

另外,我还得强调一点,5g的建设确定会损害当前10亿级4g用户的利益。其一,4g的建设投资被极大地压缩,仍有4g覆盖需求的区域只能让位于5g建设;其二,当前作为4g容量站的2.6ghz站点已大量被拆除,因为频段必须让位于5g。所以大家觉得4g变慢,可能并非运营商主动降速,而是作为提升用户感知的容量站点被迫主动拆除,导致单站点下用户数量增多,速率下降。

现在的网友太迷信技术的力量,也太信仰国家的意志。但是再强大的领导人也会犯错,再强大的技术也有资本的目的。5g技术并不似100多年前被慈禧太后所鄙视的蒸汽火车,而更像是屠龙少年在走出新手村后就急于向恶龙挥舞的短剑,不锋利也不足以威慑。如果还是盲目的推动这样一个耗资数以千亿甚至万亿计的项目,不仅运营商会苦不堪言,普通民众也会成为受害者。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