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公交集团负债39亿让员工贷款发工资,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谢邀。没钱,没辙。一直拿来给下面打气的“三保”呢?保基础民生、保工资、保运转,没有比公交公司员工的工资更合适了。

说好三保财政是省级兜底,甘肃呢?哦对了,甘肃上半年土地出让金下降了52.5%。一般认为:税收比非税收入更健康。税收是在交易量里抽;而非税则是出售国有资产权益和罚款,更吃存量。下面是今年前7个月的税与非税对比:

作者:王子君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52640874/answer/266978058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卖地收入减少30%”之类的我就不复读了,耳朵起茧。举个看着有点扯的例子:金城、迪安、兰卫、凯普,核酸检测买卖四大头牌。这四家,去年应收账款占收入的比例分别为39.06%、48.07%、44.67%、41.5%。应收账款就是别人的赊账。今年这四家的应收账款比例(中报)为:85.4%、99.26%、98.77%、80.2%。做十块钱的买卖,有八九块被暂时赊着,运营上稍有不慎就会崩盘。谁是这四家的赊账方?各地卫健委、发改委、经信委。这就是坊间被认为稳赚不赔的核酸检测。说难听点,现在有些地方处于实质上的破产。还能维持,靠的是一手违规划拨资金、一手违规缓发、停发、欠发。像新闻里的兰州公交,舆论一出来就给员工补发了2000元。8800名员工,天知道这1760万又从哪挪来的。这些地方一赌房地产回暖,二赌转移支付,三赌不良资产处置后的免责。就像半年前各地此起彼伏冲击限购政策一样:坚决不做第一个公开反对限购的城市,但每一步都在缩小限购政策的范围,最后集体摊牌。现在也是:坚决不做第一个公开违约破产的城市,但用大量事实违规的资金挪用来传递信号——没钱。城市没钱,很多社会治理的风格会变。有个词叫“要饭财政”,小胖友听的少。这种基层在全面扶贫前很多。本地财源完全不足以支撑本地开支,只能等靠要。这种环境里,乱罚款、乱收费、乱摊派会成为最直接的问题。前几天的国常会把这“三乱”定性为“禁而不绝”,每次下去查都能查出一堆。而且手段升级:以前直接问企业要、到门店敲门收;现在改为找白手套,把一些非必要服务以“协会”的形式强卖给本地企业。这种行为,被前些年的全力扶贫和土地财政所盖过。现在财况恶化,一些地方肯定又会大手一摊。这对于正在留抵扣税、大力让利以刺激中小微企业的政策,会是个明显的执行面冲击。有些人觉得:缺钱的时候,正好清算一下老问题。八千人的公交公司,一定有冗员冗费,查。想法很好,但不现实:哪有在做手术的时候减肥的?越是债务出清阶段,越要谨慎搞改革。否则很可能沉疴未去、问题全点燃。例如这八千人里,一定有不少是政策性安置的,包括被精简单位的转移。此时打着“梳理财政”的名义搞改革,被砍的一定是这些最脆弱的人,而不是有权力吃空饷的那些。这就是存量环境里的内卷博弈,越底层越先倒下。引申开来,就是“增量在哪里”。在增量里消化问题,成本最低,危机时尽可能找增量。兰州绝不止一个缺钱的公共服务单位,全国也不会只有一个兰州。现在撑住台面的是半个外贸和小半个固投(大基建),看来都不足以填至少2万亿的土地财政缺口。而地方对土地财政早就不是间接依赖,已经深入到了日常运转。唯一能看到的增量,就是上头以国家信用大借一笔,然后真正花在三保。但这似乎又成了兜底保姆,和在进行的央地财税改革原则形成冲突。地方债务这股山火要烧多大、多久,这是近期博弈的核心之一。闲聊公号:王子君的碎碎念。

郑州市政府货币化棚改,已与国开行签订协议,其中1600亿元用于棚改,对郑州房地产市场会带来什么影响?

谢邀。

半真半假吧,估计还是为了造势行情。

郑州当地的表态肯定是真的。

因为这则消息不仅中新社发了,这家也发了:

作者:王子君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53387578/answer/267334881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咱不是说这些媒体发了就一定是真的。但一堆专业媒体发了带署名记者和责编的稿子,说明郑州地方有官方确认的消息源头。因此3000亿无疑是郑州摆在台面、望眼欲穿的期望。但国开行那边不好说。“签订了3000亿元的协议”——万一只是框架协议?有一堆分阶段的前提条件那种?郑州要炒,国开行勉为其难陪着演一演?换一个角度:保交楼纾困基金,就是烂尾楼擦屁股的。也是国开行拉着农发、中出口搞的,2000亿元。看着挺多,其实不够。gayhub上公布的集体断供楼盘,超过340个。总共的烂尾楼数量绝对远超这个数。单农行公布存在保交楼风险的楼盘就有1112个,纳入地方保交楼管理的(就是地方帮着找钱)有746个。咱保守估算,全国烂尾楼盘也得有2000个。每个楼盘就2亿元。一个楼盘就当2000户,每户平均75平,这就15万平。摊到每平,就1300元多点。这点钱连基本的建筑安装都很勉强。配套市政那些就别想了。而且这个账还是建立在非常理想的前提上:一,烂尾楼的数量没有增长;二,资金发下去后,不会被复杂的交叉债务给洗走,每分钱都能到施工。hin难滴。当然,最绷的是:这个保交楼纾困基金,是贷款。不是划一笔钱,然后政府先买单,回头慢慢和开发商们细嗦。而是国开行们搞了个2000亿的低息贷款额度:前两年利率2.8%,第三年3.2%。这笔“纾困基金”是要还的,三年没还,利率翻倍。这意味着:敢要保交楼纾困基金的,一定是还能继续卖的城市和楼盘。国开行们也只会保那些还有交易量的地区,保他们的目的是为了盘活该地的交易量。三四五线的爆雷楼盘,估计根本摸不到纾困基金的边。这是保交楼,一堆文件拍在脸上,强调各级多么多么重视。而且绝对民生。掏空六个钱包再背二三十年贷款,最后住进没水没电的水泥壳子里,这太民生了。国开行们能做的也只是:“要不,我再借一笔?”现在你跟我说:就郑州这一个地方,国开行签下了3000亿元。不现实。我个人觉得,郑州现在就是造势做局。“大干30天”,大量烂尾楼盘开始复工,这是恢复信心。(但我估计真实投入不高。某些楼盘就那么几十号工人在那缓慢糊墙,这工得复多少年?但也算复工了)拉着国开行吹棚改,这是建立预期,“老乡,我们要涨了”。再加上用行政指令把河南其他“兄弟城市”的高附加值产业搬到郑州,倒逼省内交易量向郑州流入。如果运气好,是有可能拉一波交易量;交易量要是起来,搞不好国开行的钱就真来了。但我觉得,hin难。照克而瑞的数据:今年1到8月,郑州主城区土地供应建筑面积同比下降64%;成交建筑面积同比下降82%;环郑区域土地供应建筑面积同比下降25%;成交建筑面积同比下降18%。之前高歌猛进的“大城化”、“CBD化”、“市区化”,拦腰打断。拿地意愿大减,缺乏交易量的土地价格虚浮,拿什么给国开行们看?说的斯文点:信号意义远大于实际效果。我相信郑州胖友不会因为这点消息,就在衰退大环境下冲进去买单。

当前国家人口即将进入负增长,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作者:王子君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53800823/answer/2681034224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慢速老龄化,其实还好。欧米在1.7的生育率抖了二三十年,虽然也是债务扩张,但还算富贵病。有海外收益(产业垄断+专许投资)可以弥补些,类似多发发动机停了一两个。但快速老龄化不一样。一,经济不平等的加速恶化。本来就是不平等的,但快速老龄化会加剧这种不平等。新生人口过少带崩多个产业,最后是本土投资收益的大缩水,经营风气全面保守化。还没来得及摸索新的有效投资路径。到时候你就是整负利率也没用,没有需求就是没有投资。钱一般在老人手上,老人不愿投资而转向储蓄;年轻人缺钱,但社会偏风险类的投资稀缺。多数年轻人会更加被固化。二,社保体系的严重承压。日本这个财年的社保预算超36万亿日元,这里面一半多是直接和养老相关。而军费才5.4万亿日元,还不到社保的零头。日本今年预计财税收入才65万亿日元,为此又得增发37万亿的国债。这个冲法,政府负债率早晚能冲到GDP的300%。所以我每次看到日本右翼的新闻,都觉得挺逗的:兵都招不满。要是能把这群高负债老头老太搞出新法西斯,也算你们有大能。社保承压带来很尴尬的局面:如果加重对现有劳动人口的征收,那么年轻人的生育率一定会再降,彻底杀鸡取卵;所以不得不国家继续负债,维持老龄人口的社保支出。但老是这么负债,国家财政最后还是得崩。于是钝刀子砍肉,通过延迟退休、降低支付标准、鼓励老年就业等手段,减缓支出。但这么搞,等于在削弱“社保能兜底”的信心:单靠退休金无法养老。老人乃至整体社会都会更加转向储蓄(日本老龄人口贫困率超25%),而年轻人一并带崩,经济活力继续下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税基收缩,怎么做都得罪人。三,社会原子化。少子化就是家庭单位崩坏,独居人口暴增。不仅是年轻人脱离了家族关系,老人也被抛弃,大家都以孤独个体面对社会生活。不是喜欢刷孤勇者么?现在孤了,勇吧。原子化会加重生育率下行,社会共识进一步降低(共同生活范式的衰退),个体幸福感下降。年轻时独居还好,就怕老了,无缘死孤独死,非常销蚀社会的道德感。也不是全坏处,少子化老龄化还是有好处的。一,竞争减少,可分配给新世代的资源从个体上看,变多。这个很简单:孩子少了,学校就多了;年轻人少了,岗位就多了。虽然老龄化社会的经济活力差,但必要岗位的总量不会大减。特别是机器暂时无法替代的行业,年轻人会有优势。但要注意:这种内卷降低的增量,很可能会被整体停滞的衰退所对冲。二,从“人服务技术”到“技术服务人”的转变。我摸过三年工业互联网后,现在坚信:人的减少,是我国产业进步的重要前提。资源禀赋好的国家有资源诅咒,我觉得我国产业里普遍有“人力诅咒”:干嘛升级设备/引入新技术/试错新模式?堆人就好了嘛。只要效率问题能靠低成本人力解决,产业就不会真正切换至研发路线。或许超深度老龄化的时候,就是我国产业升级的爆发期。所以两边一比照就能看到:老龄化不可怕,可怕的是急速老龄化。财政支出、投资、产业运营还来不及切换(实体的模式切换往往需要起码五六年),就突然遭遇人口快速下降;多个产业的投资收益快速下滑,新路还没来得及找,老路已不可行,于是应激,转入全面保守。年轻人还没吃上内卷减轻的蛋糕,就转入低投资低资产环境,并开始背老人的社保。而且能清晰看到:自己老后,绝对拿不到自己给现在老人赚的那份。这就悲大了。但我觉得最悲的是:黑色幽默一点地说,此刻包括00后在内的年轻人,还不是承压最重的那批。我国超深度老龄化(65岁以上占30%)估计得到2050年。最固化的年轻人估计是20后30后。估计40后50后又会好起来。因为他们长到青年时(本世纪70年代),老年人口已经开始下降了(咱们挂了嘛)。换言之:如果不是追求收益增长,单纯追求兜底养老,那眼下的年轻人靠着紧缩和储蓄,还是能做到的。强储蓄、低风险理财、一套自有不变现的房产,能过了。老了和我一起去看大门。所以对现在多数普通年轻人来说,终身储蓄规划变得越来越重要。不是投资,听到投资掉头走人,就是极稳健的储蓄。通胀就通胀,总好过盲目投资的一波亏完。然后紧密观察人口与投资流入地,尽可能在该地持有一套自住房产,哪怕是边缘区。复刻东京团地欧吉桑,还是苟得住的。然后微笑着听30后40后网上骂娘:就是这帮人老不死的…梦回此刻。

大家感受到现在中国国运在上升吗?

谢邀。还在上升。但速度在放缓、空间可能有限。这几天知乎有个话题:中国即将成为全球最大消费市场。很多人在吵发展不平衡、数据可靠性等问题。但其实对我这种老冲浪人,第一反应是:“即将”?还没超么?我印象里五六年前就说要超,预估时间点是20年左右。搜了一下,德勤在16年就出了预测报告,认为中国消费市场能在19年超过米国。

作者:王子君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0538492/answer/2689555580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去年也有类似的新闻,说日本经济研究中心(JCER)认为33年中国GDP会超过米国。一群人又是开吵,争议指标的有效性、对普通人的意义之类的。我第一反应是:33年?十几年前不是说2030年之前超过么?我后来去翻了一下JCER的报告,发现JCER自己也说:他们把时间点推迟了四年,以前估测的超车点是29年。

作者:王子君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0538492/answer/2689555580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王子君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0538492/answer/2689555580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JCER认为老龄化在拖缓中国的增长,并且会在中后期导致中国进入低速期。所以去年JCER那份预测,第一次提出了米国“反超点”:即预估33年中国GDP超过米国,但在本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米国又会反超中国。这种对老龄化的顾虑是以前研究报告里没有的。所以我常说我是“谨慎乐观”。乐观方面:14亿人,这么好的劳动力素质,这么好的基建环境,这么有活力的经营者和从业者。我待过西非和东南亚,算见过一些下限国家。在产业方面,我相信我国国民是可以吹一点优越论的。中国的投资有效性和收益率就是比周边国家要高,这是事实。但谨慎方面:高速增长留下一堆历史债务,还有对债务扩张增长的路径依赖;急速老龄化;低社保体系和高房价导致的保守消费与投资。如果围不住这些问题,还对产业进行明显背离市场逻辑的干扰,那我怕乐观的基本面也顶不住。14亿的原生增长被低效操作一对冲,换句老话,“再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得很大”。现在是个退潮看真实操作的阶段。之前咱的增长,多少是原生增长、多少是制度、政策及管理助益,说不清。原生增长可以粗暴理解成普通人自己干出来的增长。印度公认社会治理能力低下,过去三十年里GDP增速还时不时摸七摸八,这就是印度普通人自己干出来的。今年大概率是我国人口增长的拐点,人口下降和劳动人口老龄化是未来起码二十年的主旋律;全国性的土地财政已经走到头;随着美联储明确继续加息,未来两年外部经济的总萎缩。换言之:内部债务扩张和外部贸易拉动都转弱,潮水退去,原生增长停滞。这两年就看真实操作水平,没什么顺风车了。如果操作得当,中速增长持续五到十年,经济过一个台阶后再迎接老龄化少子化的带崩,那大概只是进入平台期。也不是很舒服,但基础社保水平提高、中低岗位待遇提高,还不错。整体上依然会是放缓上升。虽然有庞大债务(包括老龄化成本),但部分产业和海外市场的垄断,能够支撑投资有效性。如果操作八行,那就是在相对低水平上进入平台期,而且还有衰退风险。上不上升,未可知。总之,人口和房地产是两头灰犀牛。东南小岛算不算第三头灰犀牛,还不确定。有意思的是,你可以把这三头灰犀牛都看作之前增长的主要动力:人口红利、土地财政、国际贸易与投资环境。现在一头犀牛急转、一头停住。剩下一头还在拉车,但形迹可疑。王者还是青铜,见真章的时候到了。

官方通报「黑龙江社区防疫工作人员倾倒大米」,称「系居民私自转送物资,已对相关领导追责」,具体情况如何?

谢邀。

把你放一线,可能你下手更重。

佳木斯17号就有两例初筛阳性,然后几个主城区陆续进入静默。

问题是:佳木斯地广人稀。

作者:王子君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55699459/answer/269186560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人口230万左右,面积却有3.24万平方公里,差不多5个上海。地广人稀有好处:传播速度慢;地广人稀有坏处:管控难度高。别的地方跑十个社区,可能小电驴就够;这里跑十个社区,三蹦子得烧半缸油。一线人员的密度拉不起来,网眼就大,各种疏漏必然多。老头从栏杆那一穿,出去了。地广人稀在防疫KPI上,有隐形劣势。病毒传播是跟着自然规律走的,人在哪、风在哪,丫在哪。但出了事的锅,是跟着行政规划走的。你的辖区有一例,你的锅;他的辖区有一例,他的锅。这时候,谁的辖区面积大,谁就遭罪。有的地级市只有两三千平方公里,人口密度还不低。虽然容易出现爆发式传播,但管起来也不难。监控容易,保供也轻松。这些城市东西对穿也就二三十公里,动员个两三千人,十来米放一个人,铁桶战术。佳木斯东西距离起码四百公里,比一些省份的纵深都长。而这么夸张的空间管理压力,是砸在一个地级市身上。东北、西北很多地方的基层,在防控上天然背着沉重的包袱。然后KPI又狠。咱这真不好防,能不能要求松点?——介是不可能滴。不仅要求不能松,而且你只能调动本地资源。还是那句话:病毒读不懂行政规划,但防疫有。八月份佳木斯就已经是严肃表态:要坚决克服麻痹、松懈思想,时刻紧绷;排查…做到日清日结;做到应检尽检,不落一人。为啥这么绷?因为9月是第九次大督查,要迎接上头的巡检。防控工作是巡检里的重要一环。然后督查组前脚走、19号要做报告,你17号出疫情。就好比你刚迎接完消防领导的检查、展示了你新装新买的灭火器和消防喷头,结果领导刚出门,你这着了。之前基层忙得再辛苦,也被这波疫情破功。而且佳木斯这波也有点猛,20号就到了102例无症状,23号是353例,到今天还在新增中高风险区。这已经不是不好看的问题,这是刚展现完消防设施就开始烧大楼。这时候基层一线就麻了。佳木斯地方18号就转入“战时状态”,要求一线24小时值守。除了保供的超市药店和医院,其余聚集性场所全部封闭。连农村都是“喜事缓办、丧事简办、宴会不办”。私家车出租车公交车网约车全停。咱这就别讨论合理性了,基层一线也没资格讨论合理性,只能遵照执行。那地广人稀、资源不算富裕的基层一线能怎么办?只能一刀切下去。文件里雕花得再精彩,实操里只有一条可行路径:立刻切断人和物的流动。尽可能打断任何有潜在风险的传播行为。但普通人要吃饭、要扔垃圾,肯定有流动刚需;而地方保供体系基本都不完善(很多只是签了几家公司,保供员工的出门证都未必发齐了)。那就从重从严,罚、惩、管、训。这时候也不存在什么执法权了,KPI第一。你私下买米是吧?米我给你倒咯。我不是说没有保供体系里的私利。应该说:私利肯定有。但对于大多数只是打份工混口皇粮的基层,这些私利和他们没啥关系。他们背着军令状,背着“不折不扣坚决执行”,必须完成KPI。不是“拿着鸡毛当令箭”,而是“不当令箭、令箭就射我头上了”。没事也就罢了。万一有新发传播、万一传播的同时被上头发现这里有居民在私下接触、互通有无,我就背锅了。每个片区为了躲可能的锅,就得把这刀狠狠切下去。所以不会有什么大改变。训一下、处理一下,但还是会继续严厉下去。你不是最重要的K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