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问到如何看待中国的科技公司,马斯克反问「where is jack ma?」有何深意?

作者:王子君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57378607/answer/2703769161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谢邀。

不要只念经,也要看现实。

现实是:过去十年里,当一些互联网企业进入高速增长期后,确实会有一些“不一样”的投资机构来拜访。

这些投资机构和其他风投在外表上差不多,也有看公司的、谈条款的、审财报的人,结构上很相似。

关键区别是出资人,给他们钱让他们去搞投资的人。

跑腿小弟一般会在第二第三轮谈判里,把这些出资人的身份,在餐厅包间里或夜店安静的包厢里,披露给被投资的公司老板。不玄学,会给被投资方一些确认渠道,让他们明白知道:这家投资机构的钱,就是这些人给的。思考一个月后,绝大多数老板会很痛快地答应对方的入股。他们之所以偏爱互联网企业,有以下原因:一,轻资产高估值,赚;二,隐蔽。投资机构的母体在开曼维尔京,可以不披露详细股东和董事,没人知道公司到底是谁的;三,海外变现(一般米国),一步到位;四,被投资公司一般都是无根之萍。在00年之后的大型企业,一般都有复杂的地方关系。就算他们高增长,这些投资机构也不好轻易下场;而这些扎堆大城市的科技公司,因为他们轻资产,所以往往真就是一票高材生自己干出来的,没有什么老人在里面掺和过。干净,且惶恐。面对这类投资机构,新兴互联网企业往往就主动低头,好谈。一笔笔钱这么进去,又一笔笔出来,这是我国互联网行业重要的暗流。我觉得,你不能把这些钱,简单地划入“资本”的范畴。资本是极其强大的,扫荡田园牧歌。但资本强在其增殖避险的本能,并不强在意志。资本的意志是屈从于本能的。如果有利润,他们会毫不犹豫地售卖吊死自己的绳索。或者说:对资本而言,资本本身的意志,高于人的意志。但有些钱,严格来说不能简单算资本,因为这些钱强烈地反映出了人的意志。必要的时候,他们可以亏、可以摧毁市场、消灭潜在利润、遏制交易、抽干企业储备,只为完成其他超越资本的目标。大量这样的钱存在于我国互联网企业的骨髓里,这使得我国不少巨头们并不呈现出典型的资本逐利特征,有着特殊的复杂性。老粉知道,我批判杰克马的火力是不轻的。说得老气点,在社区团购、工业互联网等破乎话题里,我算打头阵。但坦白说:那是因为这些话题里,出现的角色只有杰克马。如果把话题范围打开,解锁新角色,那很多问题还轮不到杰克马。对于解锁新角色们而言,杰克马们只是一条用着顺手的渠道,比土地买卖还轻松,钱的流动也自由。这些渠道并不存在足够的主体性,在一定高度后,他们只是依附。所以尽管他们体量庞大,但也不能掌控自身的进退。有些时候,能开游艇退休,已是善缘。我佛山长大,读石湾一小的时候,学校曾组织我们参观健力宝的工厂。应该就是三水的厂,李经纬在二楼向我们挥手。不是说他们就是好人,打工人永远要跟老板周旋下去。但牌桌上确实不止他们一方,你不能把所有的锅都甩给一边。

按美国人的价值观,这个算直球嘲讽,意思是你们这种垃圾国家也配谈科技公司这词?

很多人也明白这一点,所以为了配得上,换国籍了。事实上,除了重资产行业不好处理,轻资产行业的企业家完全可以把自己和骨干团队搬出去,留个牛马团队在大陆就行。上海今年这么一折腾,很多游戏公司的老板就真这么干了。

最后我也借中山先生的话嘲讽一波:世界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某些人的傲慢,从历史角度来看,无异于狗屎一坨,大清要不是那帮傻逼八旗硬要搞皇族内阁,还真能多续个几十年。

2022 国庆全国出游 4.22 亿人次,恢复至 2019 年同期 60.7%,还有哪些值得关注?

谢邀。

我前几年老是去杭州出差,一到那就喜欢在西湖边上发呆,就以西湖为例吧。

照钱江晚报19年的报道,西湖景区在19年十一的游客量是362.62万人次。

对于西湖而言,这不算个耀眼的好成绩。因为在18年十一,西湖的游客接待量是431.54万人次。19年十一,浙江的游客量仍在增长,外省游客还增长了4.13%,为什么西湖反而下降?报道分析:那是因为浙江开发了大量周边游和新景点,游客们也厌恶了“人从众”的扎堆模式。总之不亏。20年,冲击之年,十一期间西湖景区的游客量下降到了298.19万人次(不计西溪)。

作者:王子君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58122615/answer/2708244027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过浙江这年的游客接待量也是19年的八成,所以下降幅度不夸张。其实20年旅游业整体信心还很强,很多报道都认为:经过疫情这么猛烈的冲击,游客量在一年内就能恢复到往年的八成,未来可期。因为是疫情元年,很多景区都实行相对严格的管控措施。例如A级景区的普遍要求是“游客量不得超过最大承载量的75%”。这些限制下还有八成,确实不算很差。这些信心在进入21年后,出现动摇。

作者:王子君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58122615/answer/2708244027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19年西湖少了60来万人次游客,你可以说是总量增长、消费结构转型(从知名景区转向特色景区);20年又少了60万左右,确实因为疫情;21年又少了小60万,单纯抱怨疫情有点牵强了。管控是一方面,但消费信心不足可能是更深层的原因。十一假期的游客人次和旅游收入,21年比20年还分别下降了29.9%和40.1%,收入比人次的降幅还大。消费降级已经很明显了。然后是今年的西湖:

作者:王子君

这标题其实有点鸡贼,他把西溪游客人次也算进去了。今年十一,西湖景区的游客量其实只有162.13万人次,比19年减少了200万人次。照这个数据,西湖只恢复到了疫情前19年的44.7%。而且这个数据是打包了免费景点和收费景点。从一些民宿老板的悲鸣来看,我觉得说“只恢复到了疫情前的30%”,不夸张。至于那些关于旅游业的统计数字,讲真,真就仅供参考。这里引用《旅游导刊》19年第一期里的一句话:为什么 2017 年各省统计的国内游客人数加起来比原国家旅游局的统计数字多了 80 亿人次?by《将尺度观引入旅游统计工作的几点思考》,保继刚,编者按语。消费降级这个事实就不用再去修饰了。我个人觉得有点感慨的是:这波小胖友属实惨。前几天和一个广院在读小师弟闲扯,师弟问我当年读大学时喜欢干嘛,我说,“半夜做游民”。广院在五环外,我经常半夜睡不着,拉着老友向西穿插。凌晨两三点,走过四惠的立交桥底,看过只有灯火不见人的国贸。我还搁那浪漫着,师弟说:哥,不好出校。我又说:还可以买张慢车卧铺票,两百块,火车上躺一天,听天南海北的扯淡,累了戴个耳塞打呼。到了之后,公交车瞎坐,哪里像老城区就在哪下,哪家馆子本地人多就进去,瞎点几个菜,瞎吃。说完我自己都觉得好笑:十一我自己都蹲家里,害搁那吹。最该壮游的年纪,圈住了。如果就这么从校门再进公司门,以后能自在晃荡的日子恐怕就更少。亏呀。

如何看待人民日报称,增强对当前疫情防控政策的信心和耐心?

谢邀。直接摘文中一段话:不断提高科学精准防控水平,不断优化疫情防控举措,进一步提高防控措施的科学性、精准性、有效性,才能尽可能减轻对经济发展和群众正常生活的影响,增强对当前疫情防控政策的信心和耐心。通过科学、精准、有效的措施来增强对政策的信心和耐心,这句话已经完美回答了问题。前两天央行发了三季度城镇储户的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作者:王子君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58458643/answer/271122698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王子君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58458643/answer/271122698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就业预期有小回升,但依然是低位(而且是疫情期间的低位)。不是要增强对政策的信心和耐心么?我觉得这块得好好增强一下。有句话我说腻了:民生的极限就是政策的极限。咱们这更明显。因为咱这很多的政策,其执行主体更偏向民众,并由民众直接支付成本。有些国家费拉不堪,“白左”,搞点政策就得开会、听证、辩论、点票。容易被操纵、被拖延、被讨价还价。执行效果还鸟差,除非再搞几轮冗长的立法。咱这武德丰沛,一纸文件下去动员所有人:遵照执行,不得有误。很多人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但就是得做,而且得自掏腰包。高强度的动员能力,使得民众支付了政策成本、支撑了政策的有效性。但这也降低了对政策的科学性和精准性的要求。可以被动员的民生资源,成了科学性与精准性的代偿。什么时候民生资源被动员得差不多了,科学性与精准性才会真正被倒逼上台面。说到底,操刀伤锦。一个人想剪裁出好看的衣服,但他没有任何织造经验。如果你把一大块绸缎交给他,那只会伤锦,毁了这块料。出发点不是免罪牌。对于操刀者,能力是个不可绕开的考核指标。破乎经常吵路线之争,是开是关吵得不亦乐乎。但其实大多数民众不在乎你的路线,他们真正在乎的是稳定的预期。现在对信心和耐心的争论,根本就没资格说什么路线问题,而是实打实的能力问题:没有能力提供这种稳定的预期。到底在什么条件下要封?要停?要多久?三年了,这事到今天还是一团浆糊。文件里天天反对形式主义、层层加码、一刀切,但在实际执行里,这些恰恰成了必修课。没有用得顺手的文件,还可以临时“创造”一个,例如“防疫演习”。给人的感觉是:这帮人不会别的了。平时报道里,总讲自己又上了多少高科技、掌握多少大数据,实时溯源,尽在掌握。真遇事了,还是“冻住不许走”这一招。最后,再放文中的一段话:必须严格落实第九版防控方案和“九不准”要求,坚决防止简单化、“一刀切”和层层加码。你说的很对,但这事不是我能做的。等做这些事的人符合了你说的标准,那再来谈我的信心和耐心。

多地政府为稳楼市再出「大招」,大手笔回购商品房,此举将带来哪些影响?

作者:王子君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58756065/answer/2713764627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谢邀。去库存和债务延期。地方上要是真有回购商品房的钱(指现钱),那反而不用回购商品房了,闲庭信步看着炸就好。最直接还是减少供给、造势保价、刺激交易量。你一堆空置楼盘和待开发空地摆在那,但凡长点脑子的购房者开车转几圈,都得转入持币观望。现在地方出面,把明显过剩的供给收一收,暂时制造出短缺感,有可能刺激一点交易量。不过根据克而瑞的说法,苏州9月和8月的房地产真实交易量(去除政府回购)差不多。这俩月里的密集利好并没有拉盘。而我个人觉得,更重要的还是债务的变相延期,把爆雷风险用别的交易结构往后拖延。照今天的报道,苏州流出一份“定向回购部分新房项目”的专家会议纪要,纪要显示:苏州拟对6个区及4个县市共10个板块回购约1万套新房。1万套,我当一套100万元,那也是100亿。真按市价算肯定比这个高。苏州9月的成交均价是2.32万元一平米。乍一看,100亿对苏州不算多。苏州去年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就有2510亿元。但留抵扣税和土地财政下滑,谁都没余粮。6月27号苏州的《关于苏州市2022年本级预算调整方案(草案)的报告》里明说:“全市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需对年初预算进行优化调整。”一般认为土地收入普遍占地方财政的四成,而今年前三季度百强房企的销售额同比跌幅为45.4%。虽然苏州的土地财政依赖度不算很高(55%),但搞全价现款的回购,估计也是难。(至于某些土地财政依赖度超100%的城市也张嘴说搞回购,打死我也不信他们能掏出现钱)所以重要的不是买,而是改变资产状态。先压价,特别是民资房企。地方要保的是整个区域的交易量,个把民资垮了就垮了。他们能把雷炸在自己身上,还算为地方减轻了压力;然后欠着。我是买了你的房,但我现在没钱,N年后给你。到时候可能给钱可能给地(也可能不给);企业虽然毛没拿到,但对银行有了个交代:房子卖出去了,我有一笔所谓的应收账款,支付方是地方政府;银行也有了台阶:现在上头让我们加大对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支持,我更不好抽贷;但这孙子账上趴着一堆房子没卖出去,继续给他放钱,我的业务考核没法交代;现在是地方政府欠你钱。政府信用辣么好,你肯定能收到钱的(嘘),你的财务状况没问题(大嘘),继续贷呗。暂时不用爆仓,不会逼得部分房地产企业大砍房价并抛售自己的土地储备和地产,土地抵押物的稳定暂时稳住了。至于政府那边的欠款,薅也能薅回来一些。毕竟是打着安置房、廉租房的名义进行回购,这部分预算可以支撑一些。而且如果再配合一点货币化棚改的手段,定向拆迁和引导加价购买回购房,实际上又变相刺激了居民贷款(半强制),也算去库存了。不过我估计真安置房的放出不会那么快。现在是要刺激购房,你地方透支信用回购一批房子,然后立马低成本投放进市场,很多人干脆就不买了。真有那么多廉租房和保障房,市价会被公共廉价供给所冲击。虽然这就是政策性住房的本意,但眼下恰恰不需要这种本意。因此回购+棚改,说不定真能成为短期内的一种刺激手段。但还是那句老话:万一,洒家是说万一,多数人还是不买捏?还有什么招数,赶紧端上来罢。

如何正确看待中国经济?

上图是2015年写的回答,三大问题全部恶化:债务问题参考各大暴雷房企和债务率;人口问题大家都知道不解释了,第二个问题没法解释,解释了回答无了。

未来几十年的主线就是低增长以及老龄化带来的极度内需萎缩。各位想办法熬过去。尤其是未来几年还面临外部需求衰退,冲击更大。而八九十年代的高增长,你们这辈子都不会再看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