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今天(2023年4月11日)中央网信办发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所以说,婚姻不完全是经济账。生活中有个爱人、伙伴、盟友、照顾者、倾听者……这些都无法完全用金钱从其它方式买到。当然,如何得到一位绝对互信的爱人,这是需要选择与经营的,也没法标价。
至于到底经济上是不是亏的,纠结她是不是图你的钱的,最简单的办法是……找个收入比你还高的嘛!是不是瞬间就天地宽了

作者:王子君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94912848/answer/298006764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谢邀。

至少在台面上打了个死结。

第4条第4点:

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应当真实准确,采取措施防止生成虚假信息。

这条就基本判死刑了,谁有能力保证生成式AI的内容是绝对无虚假信息的?

然后第5条棺材板钉死: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提供聊天和文本、图像、声音生成等服务的组织和个人…承担该产品生成内容生产者的责任。这两条一结合,意见稿通过的当天,文心一言就该下架。至少在我的个人使用里,文心一言已经编造了大量关于数学、中国历史、商业人士的虚假信息,百度作为内容生产者,要对这些信息负责。还有些小棺材钉。例如第7条第4点,对于预训练数据的要求:能够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客观性、多样性。拿去做预训练的数据要保证真实、准确、客观,这里可以挖个大坑。因为从不列颠百科到维基百科,都不能担保这条。结合第5条,就会有个死胡同:你搞的生成式AI被人举报了,理由是不准确;你说你纯用权威内容做训练,例如国产少儿百科全书,不可能;人家说你的少儿百科就有问题,数据错了/过时了/不正确了,所以最后还是你的问题。难道让开支者对全部预训练数据都检查一遍?还有“采取适当措施防范用户过分依赖或沉迷生成内容”;怎么防?这玩意也要上防沉迷机制?“提供者发现用户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过程中…从事网络炒作、恶意发帖跟评、制造垃圾邮件、编写恶意软件,实施不正当的商业营销等,应当暂停或者终止服务”;我还得跟踪用户拿生成内容干了啥的全链条?如果我没跟踪到、暂停得不及时,是不是责任也落我头上?这份意见稿的逻辑很常规:要求跟踪全链条,并且全链条的责任都会“汇集”到一个主体上。举个例子:你负责出本书,你已经做了工资分内的事;但就是有个二五仔要搞你,他趁着上市前一晚溜进印刷厂,把内页改了,还重新塑封;尽管从常理上你实在无力阻止,但在问责时你大概率还得挨批。至少“你为什么没有察觉到这个人有问题”的帽子,还是要戴。这种管法,好处是监管压力小、效果还好。毕竟出事必罚,总有个头的秃死盯全程。放在食品安全领域,或者市场监管领域(例如最近的成都“秤都”),字词。但是放内容领域、新技术应用领域,我反对。大概率要犯错,又出错必罚,那就不做了。娃都不生,你上哪去找孩子的问题来问责父母?而且根据我浅薄的AI知识:这玩意不是黑箱么?没记错的话,现在没有人能真正说清ChatGPT和stable diffusion们的具体生成逻辑,大体上只是根据输入输出的结果来调校。现在意见稿要求全跟踪全确认,也就是要先看清黑箱内部,才允许造黑箱。我感觉这个要求和生成式AI的研究天然对立。现在只能祈祷:这份意见稿是专门放出来让人骂的。监管方可能完全明白合适的监管路线,例如动态监管、小步快跑、逐级应用、先试后管。但监管方担心:现在就放出一份比较宽松的监管方案,会不会出事了你们骂我监管不严?于是先抛一份严到齁死的,再让业界批判。最后两手一摊:是你们要我松点的,不是我没想到。当然,这是我的美好猜测。出于避责一刀切,说难听点,挺常见的。例如国企和机关院所承担科研攻坚的任务,拿了钱;但也要守国有资产不流失的线,不能乱花钱。于是很多地方会出现这种剧情:一群最聪明的人做最保守的研究方向,因为必然能出成果,哪怕这个成果和别人有代差。至于有风险的试错方向,不做。万一没出成绩,科研上的正常探索会不会被其他人拔高成“滥用经费”、“满足个人利益”、“能力低下导致路线错误、浪费研究资源”?最后账面成果丰硕,能拿去做市场应用的寥寥无几,投入损耗很高。真钉死了,也不奇怪。总之,我字词给生成式AI更宽松的监管。讲真,作为落后的一方,你应该把严格监管送给对面,把疯狂追赶留给自己。核爆了再签不扩散,这不是有现成经验么?反正OpenAI们不会停。闲聊公号:王子君的碎碎念。

社保挂靠代缴已被明确为违法,有人已被判刑,哪些问题需要注意?如何从法律角度解读?

谢邀。

所以说,灵活就业人是真的苦。

20年北京有俩“社保诈骗”的通报案例,一个刑拘了13人,一个刑拘了6人。

但这俩案例,细看之下很诡异:案例一,北京某科技公司,为3100人次缴纳社保超过5000万元,造成社保基金支出273万元,36名孕妇生育津贴支出98万元;案例二,北京某人力公司,为2800人次缴纳社保超过5000万元,造成生育津贴/生育医药费/基本医药费报销支出751万元。换言之:代缴公司和违规参保者,缴纳了起码1个亿,造成国家“损失”1000万元。于是这1000万元的社保支出被认定为“诈骗金额”,19人背上刑责。这个“犯罪”的投入产出比实在神奇。不客气地说,就是个恶法。一,代缴社保的利,远大于弊。买房要社保、买车摇号要社保、看病报销和生育要社保,更别提领取养老金和终身医保待遇的缴费年限。你能搜到一堆媒体劝你:换工作别断社保,社保很重要。

作者:王子君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95291156/answer/298262570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王子君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95291156/answer/298262570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但公司裁我时,会替我考虑这事么?我被裁了,是你帮我找工作么?那我除了自己交,还有什么别的办法?特别是那些在大城市挣扎的外地小胖友。被裁员了还得在这熬,求职期的社保要自己缴;好不容易找个到新工作,公司实习期6个月不缴社保,还得自己来。迁回原籍?胖友你说得轻巧。老家有你的工种么?你找到了么?老家的公司有几个上社保的?二,这些被“诈骗”出来的社保开支,用在了实处。你不是愁生育率低么?那36个领了生育津贴的孕妇,真的给你生了娃。人家给你按当地标准缴了钱,然后到失业/生病/生娃的时候,按当地标准领一份。不是冒用医保卡、伪造住院、伪造病历转卖药品,这是另一码罪。更多的人根本不花你钱,他们缴社保只是为了个存续记录,是你拿着社保记录来卡他们的买房买车落户。钱花在了实处,没有变成二十万一罐的茶叶。真说有谁受到了损失,那就是额外要交一笔“代缴服务费”的普通人。他们还不是为了翻你堆的一道墙。三,你收钱时怎么没那么多废话?征缴社保至少需要两方:社保机构和投保人。社保机构收这些代缴钱两三年(上文案例),收钱时不问来处;到要“整顿”了,摘几个数据明显异常的扔出去。你是从犯,至少是失职,怎么次次都能干干净净离场?四,你怎么不去整顿大量不缴纳社保和只按最低标准缴纳社保的企业?企业可以不缴,或者不合规缴纳;但个人不得不缴,而且必须以完全合规的形式。合着全是个体的责任。说到底,代缴社保“违法”,违法的是你的出身。你是外地的,这就是违法基础。你需要支付大量额外成本来补偿这个基础,否则不能以公开价格购买本地服务。对于外地人,大城市社保的潜台词是:你在这能找到相对中上的工作,贡献能留在本地的税收和消费,最好为本地房产负债,最最好能为了孩子的学区房和教育再背一笔,你就有资格进入本地社保体系。也就是只对外地有潜力留下的人开放。如果不达标,你就没资格参与本地的公共服务资源,请回原籍办理。总之,落后的生产关系需要改革。现代化的特征之一就是高度流动性,长期稳定雇佣减少,换工作和非正式雇佣更频繁。而我国社保体系依然高度属地化,与户籍紧密挂钩。收钱时不明显,你找个代缴他也收;花钱时很明显,工伤赔偿就经常出现地方社保认定“事实劳动关系不在本地”而不予支付。社保的最终改革方向,一定是“认人”,而不是“认地”。可惜现行的社保法离这个方向还很遥远。异地打工人也只能继续做夹心饼干。闲聊公号:王子君的碎碎念。

如何看待网传的上海市2023届应届生就业率?

谢邀。主要看六七月的峰值。16至24岁城镇调查失业率,去年1月2月都是15.3%;去年的峰值在7月,19.9%;今年1月是17.3%,2月是18.1%。所以关键在今年六七八三月,看二季度能把一季度的天量资金下沉多少。上海方面,一个是看去年的失业存量。例如我随便找个中上的上海综合性高校,21年该校的毕业生就业是这样的:

作者:王子君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95769745/answer/298709621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换言之:去年该校的毕业生就业落实率降低了8.66%。

注意:这个“落实”不仅包括了常规的劳动合同和“签约意向”,还包括了国家和地方基层项目(如三支一扶)等临时扩招岗位。

也就是毕业生降级后、还被挤出的失业。

还有个侧面:

这是某上海民办高校的近三年专升本数据:

去年有明显增幅。所以今年上海毕业生没法乐观,因为去年的存量还没消化完。新增方面,也不算乐观。3月的制造业PMI是51.9,虽然小幅下降但还在50的枯荣线以上;但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回落50以下,在49.7的收缩区间;3月的非制造业PMI高涨,58.2;但非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也回落50以下,49.2。说明大量企业虽然在恢复经营,但可能保守预期,用工量反而在压缩,会出现“多做少招人”的风向。这点估计在民营企业里会更明显,因为3月中型和小型企业的PMI分别为50.3和50.4,勉强站在增长区间;但大型企业的PMI是53.6。还是20年的K型分化复苏,这一般意味着民营中小企业的孱弱,而他们又是承担就业的主体。何况上海还有自己的特殊情况。21年,上海注销了17.2万家企业,新设了46.5万家企业;(数据来源:

作者:王子君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95769745/answer/298709621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王子君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95769745/answer/298709621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这一来一回产生了15万家企业的缺口。新增企业数量和新增毕业生高度相关,这个潜在用工单位的消失也会导致今年上海毕业生的被迫内卷。当然,全国也差不多是这个环境。美团21年的财报,那年有527万骑手通过美团获得收入;美团去年的财报,这个数字增长到了624万。要知道这只是成单的骑手数量,骑手总注册量的增长肯定不止百万,我只是懒得找了。再结合近期媒体的部分城市骑手过剩、女骑手变多、部分地区单价下降等新闻,骑手总量可能在往饱和靠。不稳定就业增多是一种预警,说明正规就业岗位在收缩,赶不上挤进市场的新增劳动力规模。前几天中华总工会又发了第九次全国职工队伍调查结果,全国职工总数4.02亿人左右,其中“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已达8400万人,占职工总数的21%。“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其实就是骑手、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等城镇非正式派遣工。21%的占比,往好了说是“互联网新业态蒸蒸日上”;但反过来讲,企业正式岗位(还不是日本那种长期雇佣正式岗)明显不足。总之,小火炖死猪肉。今年新毕业1158万,去年的失业存量估计300万,今年的企业成本导向裁员估计又能挤出一两百万。而今年的新增城镇就业目标是1200万,估计加码下会干到1300万。可能最后成绩是:年底青年失业存量还在300万左右,另外今年估计有近三分之一非失业青年处于低水平就业,就了,但不稳,或者收入挠头。只能期待下半年增速尽可能回拉,否则这个雪球又得滚到明年去。闲聊公号:王子君的碎碎念。

中国连续第 7 个月减持美国国债,规模维持在近 13 年最低,其背后原因有哪些?将产生什么影响?

1.是到期不续购了还是因为流动性不足抛售?如果是后者,那就会和硅谷银行一样浮亏变实亏。债券价格和收益率成反比,这总不需要科普吧?

2.还是那句老话,经常账户持续顺差,但外储基本不变,非本币外债没减少,外币存款没啥变化,这部分外币究竟去了哪里?

3.要是第二个问题你不明白,我给你一张图:新加坡对巨额资金流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