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有可能转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吗?

作者:姬轩亦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1793644/answer/136646897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曰可。

为什么?看原文。

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

这段话是在什么场合说的?对谁说的?

是企业家座谈会上,对老板们说的。

这些老板有谁?

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陈宗年;

中国中化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宁高宁;

武汉高德红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立;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姜滨;

上海品海饭店总经理赵宪珍;

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洪小文;

松下电器(中国)有限公司总裁赵炳弟;

好了,你觉得对这七个人说这些话,是你理解的那个意思吗?

显然不是的。

这段话的对象是市场主体。

这么说的意思是让更多的市场主体留在中国,参与中国市场持续猥琐发育的历史进程。

好,现在既然你懂了这段话的目的了,那你就要问,为什么这么说啊?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怎么就能让市场主体留在中国啊?如果形势严峻,逼得资本都跑到非洲开厂了,市场主体还怎么留在中国啊?是不是。

原文说得很清楚。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从长远看,经济全球化仍是历史潮流,各国分工合作、互利共赢是长期趋势。我们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强科技领域开放合作,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说来说去,资本是谁的,并不是要关心的问题。资本去哪,才是要关心的问题。

要关心的是,“肉有没有烂在锅里”。解决的是不是中国的就业。发展的是不是中国的科技。

最后的落点其实落到了两个地方。

第一个是科技攻关。

第二个是内需潜力。

科技攻关,说明现有的科技创新体制需要改革,目前的科技创新满足不了产业链供应链的现代化。

内需潜力,说明现在的内需根本不行,满足不了“建立一个举世无二的国内大市场”的需求。

这些都是政府需要为市场主体来解决的。

没有橄榄型社会,就没有内需(当然x亿总中流之后也未必有,改革没有完成时)。

没有先进的科技创新体系,就没有微软和苹果。

我最后唠叨两句。关于资本出海。

从国内的历史进程来看,资本出海是个热词,但是很快就变成了一个烫手的词,对于这一点,小目标们应该是深有体会。

从国际的历史进程来看,不仅仅是中国想形成最大的内部市场,欧盟,北美和印度也是这一目标的有力竞争者,其中底子最薄的印度已经明着开始动手了,底子比较薄的欧洲在年初就开始不断地出台“虽然不说针对你,但是从法律条文来看是且仅仅是针对中国”的贸易壁垒条款。目前为止,真正的消费大国和世界第一的内部市场仍然是北美。而北美对于中国投资的态度又如何大家心知肚明。

在一个七人会已经达成共识,即全球化只会不断深化的历史节点,要问一问自己,想象中的经济区域化,即大家各占一片的美好世界究竟会不会到来,万一不会到来你又压了这个宝,那下场是什么。

正确的思路是采取一条“无论这种世界会不会到来,反正我都要当世界第一大市场”的思路。

而一旦这种世界不会到来,我保证,绝对不会有欧洲,印度,东亚和美国四个大市场。

能有两个就已经阿弥陀佛了。很有可能两个都很难满足。意大利中产阶级的美好生活建立在友善的美国和勤劳的中国的基础上——装逼的美帝人民愿意为意大利的小工厂作品付出高价,勤劳的广东偷渡客愿意接受低工资,那是一个旧日的世界,区别无非是没有茨威格去写一写那种哀伤。当然很有可能是生活在这种旧日世界里的一代人的文化水平总量导致出不了一个茨威格。

而新的世界是讨厌这种轻佻的。

如何看待美国防长 7 月 21 日谈中美关系时,称「我们不是要寻找冲突」?

作者:王子君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10072393/answer/136572184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谢邀。

武打演员的对打动作,往往都要经过几百次的磨合,才能做到有来有往,眼花缭乱。

如果磨合不好,不小心一拳打实了,被打的人就会委屈地来一句:

哇,大哥,你来真的啊?

对了,这句话就是成龙大哥在片场的口头禅。八十年代成家班扩招,来了好几个新人,成龙在《警察故事》、《A计划续集》里挨打不少,这句话天天挂嘴边。

埃斯帕也是这个意思。

中美是进入了对抗期,但实事求是地说,只能算是低烈度的拉锯阶段,这是大环境的定调。

所以华盛顿的态度是:我们又不是到摊牌的地步,你们为什么反应这么激烈嘛?

在华盛顿看来,美帝到大选年,从来都是为了选票暴论频出。加上现在美帝处于内部对立的新高潮,红脖子与社会正义战士在天平两端震动棒式蹦跶,孕育出了川皇这样百年不遇的大统领。

我们内政都这样了,外交肯定要乱一点。中国一贯是老好人形象,这个时候要理解支持一把嘛。

但北京的态度是:你们不能老是把你们国情的代价转移给我们。

几次见面、几次开会,这个观点已经摆得很直白了。

基于国家利益的博弈,有博弈自身的玩法。砸钱冲科技冲军事、拉盟友恐吓对方小朋友、偷偷互相折腾对手的项目,这些都是常规操作。

大国之间互设的大使馆,谁家的没有间谍?心知肚明的默契,实力范围内的边界而已。

之前我们一直很老实。典型的就是08年,美帝难得客气地请我们在金融上帮一把,我们就老老实实帮了一把。

当时国内某些层面的氛围,可以说“受宠若惊”:孔北海知世间有刘备耶?

之后那堆“中美共治论”不就来了嘛。

中国在约15年前,就是个国际老实人形象。老老实实接点产业转移,老老实实搁置争议,老老实实融入国际秩序。

美帝在媒体上黑几句,黑完了在正式场合表扬一下中国的经济贡献,完事。

感觉就是胆小懦弱想进好友群的边缘小盆友。

好了,我们现在都知道时代变了,但华盛顿很多官僚还不知道。

没开玩笑,他们真的把中国当做过去记忆里的那个老实人。

从文的关休斯顿领事馆,到武的美帝南海演习,都是美帝特殊国情独走的结果。其中有短期体制问题,例如川皇为了大选无底线煽动民粹;也有长期体制问题,例如印太军区为了自身地位频频军事冒险。

从美帝的体制来说,文官官僚群体其实是有能力限制事态的恶化。更别说我们一直对文官背后的华尔街万分友好,我家大门常打开,欢迎你来赚。

你的金主爸爸我都伺候了,你没理由不照顾我一下呀?

还真就不照顾。

国家利益让步于党争。交恶中国长远看对美帝不利,但是与中国和好,短期看于我选票不利。反正中国是国际老实人,得罪就得罪了。

所以当我们遵循对等原反击时,华盛顿的外交口出现了明显的不适应。

你关我领事馆,我也关你一个;你敢前进到西沙,我就在雷州半岛实弹打靶。

同等烈度。

在华盛顿外交口眼里,所谓“对等原则”,就是美帝比别国更平等。老毛子被我围堵空耗,剩下那几个破落国家我懒得搭理,就问还有谁来和我对等?

咱还真来了。

虽然总体上我们还是守势(大概长期如此),但是毕竟回敬了对等的手段。那对于华盛顿来说,要么降低烈度,要么维持烈度,要么升高烈度。

升高不敢。

嘴炮打打可以,不死人的金融战更是美帝擅长。但是真进入地区低烈度摩擦,全西太平洋的美帝大兵进入真正的战备姿态,这个政治动员远远没做好。

也很难做好。你和美帝老百姓说大兵要死在万里之外,对手还不是阿富汗,是中国。就美帝现在这国内氛围,立马得炸,三德子有望组建社民党。

降低也不行。

中美力量在西太平洋正是拉锯期,一众小盆友点了关注全程追剧,看着剧情来判断到底谁是西太平洋真正的话事人。你一怂,虽不至于分崩离析,但是叛心四起是肯定的。

二五仔已经很多了。好不容易用这一年的高压态势逼着小弟们乖了一点,要是这个节骨眼上露怯,东南亚各国国内的亲华力量怕是要起来一波。

这对于外交工作来说,是严重失职。

但是即使维持烈度,也不便。

关领事馆、“自由航行”,文攻武吓的组合拳,明显不是来自于华盛顿体制,而是来自于川皇和军方。

他们这二位大爷为了私利拉高外事对抗的烈度,凭空增加国家成本不说,还严重干涉了国体的祖宗家法。

你们折腾委内瑞拉利比亚之辈也就算了,美帝家大业大,玩得起。折腾中国涉及到美帝核心利益,理当由国会上下一体讨论,并告知全民,形成决策的合法性基础,

不指望你们效仿小罗斯福,学学老罗斯福行不行?

你们倒好,奔着昭和去了。

埃斯帕这番话,一是说给我们听:

“我们特殊时期,都是戏,你们要体谅一下。”

我们肯定是不听的。不给钱,你到北影门口都找不到群演,现在还想找个国家?

二是说给美帝国内听的:

“你们注意点分寸,不要把国家利益消耗得太过分了。”

川皇和美帝军方也是不听的,一万年太久,只争一个任期。

只能说,埃斯帕虽然行伍出身,但还是尊重了文官的本分。

至于别的,不做指望。

如何看待南京一中高考成绩令部分家长不满,家长要求「校长下课」?

作者:不想上吊王承恩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10353226/answer/137012383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这就是我不太赞成曹大佐宏大叙事的原因。

不要总是从国家民族社会出发讨论问题,多为普通老百姓设身处地想一想,绝大多数人看不到全中国,也等不及若干年以后,他们就想着眼前的一亩三分地。今天给每人都发一千块钱,那就高兴,别跟我提通货膨胀我就知道发面的时候会膨胀。明天孩子学习成绩降了二十分,那就骂娘,别跟我提内卷我孩子上不了大学你管饭吗?后天入关了就有牛排吃了?别别别,我明天早饭还不知道去哪儿吃呢。

话说回来,任何东西都是拥有了才有资格不在乎。曹大佐瞧不起做题家,鼎爷觉得不上清华去工地搬砖也无所谓,温酒认为怎么会有傻逼肯996?邓总无数次说世一大就是垃圾……他们当然有资格说,因为人家就是有啊,其他人还是少跟着起哄——你配不配钥匙?曹大佐去非洲挣几年钱回国还能提拔,就算曹大佐留在国内跟你们一起卷,你们以为就跟曹大佐是同一等级了?别的不说,曹大佐只要点头,东三省选调生回去至少四调起步。邓总在数钱之余上网逗个乐子,就算邓总真是个超市收银员,你们以为就跟邓总是同一阶层了?别的不说,邓总只要点头,邓叔叔跟邓奶奶直接给安排超市总经理。什么?董事长可不行,超市是国资委的。

个人做不做题,买不买房,给不给彩礼,加不加班,对中国没有任何影响,只能影响到自己。像我这种工贼太多了,所以全世界的鸡蛋联合不起来,石头也不允许鸡蛋联合起来。

假如……假如全国年轻人真的能联合起来呢?那直接轰轰烈烈跟石头干一架不好吗?还扯什么做题房子加班?

黄奇帆万字长文:打通中国经济“双循环”有哪些超常规思路

当前,国际外部环境愈发不稳定、不确定。习近平总书记本周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时,再次重申要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如何理解这一要求?当前形势下,如何打通“双循环”,尤其是形成国内大循环?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学术顾问、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近日发表文章,深入完整论述了打通“双循环”的问题。
在国内循环上,黄奇帆认为,所谓“完整的内需体系”,不是简单地讨论内需是什么,而是要深刻把握时代背景,从形成内需需要什么样的基础、什么样的条件、有什么样的机制等维度,系统理解“内需体系”的丰富含义。中国要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推动全流程创新,发展数字经济,果断放水养鱼,确保供需平衡,改善分配格局,大幅降低个人所得税,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构建高标准的市场体系。
在国际循环上,中国要打造面向全球的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围绕“一带一路”规划构建合作创新网络,稳步降低关税水平,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的谈判与制定,推动对外开放朝着更高、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
黄奇帆特别指出,形势越困难,就越是要扩大开放,以高水平开放反制逆全球化、以改善营商环境反制“撤资论”、以超大市场的吸引力反制“脱钩论”。全球化本身是螺旋式发展的,凡是能在历史的螺旋式发展中、解决产业更迭问题中担当责任的大国,一定是顺应世界潮流的伟大国家。
*原文首发于瞭望智库,有删节

如何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

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

文 | 黄奇帆

站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关口,展望“十四五”,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加快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格局应当成为我们谋划中国经济下一程的重点内容。

全面准确理解“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的内涵

“完整的内需体系”不是简单地讨论内需是什么,而是要深刻把握“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的时代背景,从形成内需需要什么样的基础、什么样的条件,有什么样的机制等维度,系统理解“内需体系”的丰富含义。

(一)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要以稳定市场预期、提高社会资本投资积极性为着力点。

企业家愿不愿意扩大再生产、愿不愿意从事创新性的冒险活动,与其对经济的预期、市场竞争是否公平、产权是否得到有效保护有关。

当前,广大中小企业受疫情冲击最为严重,各级政府在开展“六稳”“六保”中最为关键的是要采取措施稳定民营企业家的信心、营造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预期。

而关键之关键在于落实好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提出的六条要求:一要切实减轻企业税费负担;二要采取措施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三要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特别是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四要完善政策执行方式,将“加强产权保护”落到实处;五要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六要保护企业家人身和财产安全。

落实了这六条,海量的民间资本一定会再次活跃起来。

(二)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根据经济学理论,作为内需的主体,消费和投资之间应当有个合理的比例关系。而这又取决于供给侧与需求侧之间能否有效衔接、动态匹配,取决于资源配置的效率。

当前,针对消费升级的趋势,我们供给侧存在不少短板:比如在要素市场,资金、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合理流动仍存在不少障碍;在产品市场,物流成本仍然过高、农村市场与电商对接仍存在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在服务市场,受疫情影响,餐饮、商场、文化、旅游、家政等生活服务业遭受重创,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改革有待深化。

对此,中央提出了进一步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建设更加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就是要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侧与需求侧匹配的灵活性,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三)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要以就业扩大和居民收入的持续提高为基础。
内需的基础在收入,在就业。没有就业,没有收入,内需就无从谈起。我国现有4亿中等收入群体,同时还有6亿中低收入人群。
当前,疫情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已对民生就业带来较大影响,失业率冲高,部分群众收入下降,一些贫困人口脱贫后返贫压力加大。在此情况下,要进一步健全鼓励就业、促进就业的相关政策,加快形成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新格局;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降低个人所得税率,提高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在未来若干年内将4亿中等收入人群实现倍增,将6亿中低收入人群减半。
以此为基础,形成以中高收入人群消费为引领、中低收入人群消费为基础并逐步提升的消费结构。
(四)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须更好发挥政府在扩大内需、维护市场中的作用。
政府在扩大内需中可以有两个直接作用:一方面,通过政府采购形成当期消费需求;另一方面,通过政府支持的公共投资来形成有效投资需求。目前,这两方面都有改革的空间。
要以建立健全政府采购政策落实机制为切入点,进一步发挥政府采购对扩大内需的促进作用、引导作用;提高和优化公共投资效率及结构,更多投向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公共卫生、城乡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重大科技进步等公共领域,发挥公共投资对总需求的乘数作用。
同时,还应注意到政府与市场不是简单的替代或互补关系,强市场需要健全的法治体系,“有为政府”能更好地催生“高效市场”。“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一个目标就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有为政府”和“高效市场”二者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共同为“和谐社会”提供法治支撑和充分就业。
(五)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须形成内需外需兼容互补、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不能仅仅就内需谈内需。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内需的形成和有效供给也依赖于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的畅通和协同。在疫情重挫全球贸易投资的大背景下,中国仍将会持续扩大进口以满足国内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仍将会以开放的姿态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国是拥有14亿人口、4亿中等收入群体的超大市场,现在进入了1万至3万美元的发展阶段,潜在的经济活力和发展余地、空间还非常大。
今后几年,我们自身的内循环就可以把中国经济拉动几个百分点的增长,而且还可以通过增加进口拉动周边国家、国际社会,进而带动世界经济的复苏,拉动国际经济大循环,进而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深化改革加快疏通国内大循环
从近期看,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需要尽快疏通影响国内大循环的堵点,促进国内经济恢复。
(一)补短板、强弱项、激活力,打通支撑科技强国的全流程创新链条。
疫后科技领域的国际竞争更加激烈,特别是在美国频频打压中兴、华为并对我实施“科技脱钩”的背景下,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科技竞争力已刻不容缓。这就需要加快打通支撑科技强国的全流程创新链条。而创新活动从无中生有到产业化,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做好创新驱动,关键是针对创新的三个阶段分类施策,分别予以财力资本和金融资本的投入。
第一阶段是“0—1”,是原始创新、基础创新、无中生有的科技创新。这是高层次专业人才在科研院所的实验室、在大专院校的工程中心、在大企业集团的研发中心搞出来的,需要的是国家科研经费、企业科研经费以及种子基金、天使基金的投入。
这方面我们有很大短板:尽管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已经占到GDP的2.2%,总量在全世界排第二,但投向较为分散;一些需要长期投入的基础研究领域(如为核高基提供支撑的领域)缺乏足够投入,基础研究投入占比长期徘徊在5%,与世界主要创新型国家多为15%~20%差距较大。建议集中优势资源补短板、加大对基础研究投入,在未来五年内将基础研究投入占研发经费的比重由5%提高到15%左右的水平,并在以后年份继续逐步提高。

创新的第二阶段是“1—100”,是技术转化创新,是将基础原理转化为生产技术专利的创新,包括小试、中试,也包括技术成果转化为产品开发形成功能性样机,确立生产工艺等。
这是各种科创中心、孵化基地、加速器的主要业务。这方面就要调动各类智商高、情商高、有知识、肯下功夫钻研又接地气、了解市场的人,建立技术转移机构或者担任技术经理人。作为科技与产业的桥梁,其使命就是面向企业和产业需求、组织和整合科技力量进行深度研发,通过将科学转化为技术、以中试验证和改进技术来为企业界提供先进的技术解决方案。著名的德国弗朗恩霍夫研究所就是干这个活的。类似这样的机构在德国有很多,这也是德国科技创新如此先进的关键所在。
建议学习借鉴国际经验,从创新规律出发,加快培育发展一批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经理人,强“技术开发利用”这一弱项。
创新的第三阶段是“100—100万”,是将转化成果变成大规模生产能力的过程。比如一个手机雏形,怎么变成几百万台、几千万台最后卖到全世界?既要有大规模的生产基地,这是各种开发区、大型企业投资的结果,也要通过产业链水平整合、垂直整合,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这个阶段的金融服务重点是各类股权投资机构跟踪投资、企业IPO上市或者大型上市公司收购投资以及银行贷款发债融资等等。这就需要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了。
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的基础性关键性制度建设取得显著进展,特别是实行注册制的科创板的推出为广大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打开了一个快捷及时的渠道。要发挥科创板示范作用,为创新注入资本动能。凡是属于“卡脖子”的技术产业化项目,科创板应优先考虑;凡是能够以产顶进,降低关键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的,科创板应优先考虑;凡是有利于促进内循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科创板应优先考虑。要力争将科创板打造成能与美国纳斯达克相媲美的资本市场,以科创板为龙头激活全流程创新链条,进而掀起全社会开展大规模科技创新活动的高潮。
(二)以新基建加快数字经济产业化、传统产业数字化,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
新基建作为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生命经济这些人类未来文明的技术支撑,不仅本身将带来几万亿甚至十几万亿元的投资需求,还将通过数字经济产业化、传统产业数字化、研发创新规模化而产生不可估量的叠加效应、乘数效应。
一是有助于推动数字经济产业化,形成万亿级自成体系的数字化平台。
新基建涉及的信息基础设施如5G网络投资、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本身将带来天量投资。预计2020~2025年期间,我国5G商用将直接带动经济总产出10.6万亿元,直接创造经济增加值3.3万亿元。其中5G基站将会有500万~600万座,每座20万元,投资规模也将达到万亿元。
再如,各地正在兴建的数据处理中心,去年全世界在建大型数据处理中心180个。一般10万台服务器规模以上的数据处理中心算是一个大型的数据处理中心,那么全世界去年至少有1800多万台服务器在安装建设中。中国今后五年将会增加1000万台服务器。这1000万台服务器连带机房、电力等设施建设至少将带动投资1万亿元。再如物联网,预计未来5年将至少有30亿~50亿台终端联网,形成万物互联,将带来投资规模也会达2亿~3万亿元。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也将是万亿级的。建议对新基建投资和运营企业所得税参照高新技术企业享受15%的税率。
二是有利于助推传统产业数字化,形成具有颠覆意义的产业互联网。
所谓产业互联网,即利用数字技术,把产业各要素、各环节全部数字化网络化,推动业务流程、生产方式重组变革,进而形成新的产业协作、资源配置和价值创造体系。
全球目前有60余个万亿美元级的产业集群,可与数字化结合,实现数字化转型。根据测算,仅在航空、电力、医疗保健、铁路、油气这五个领域如果引入数字化支持,假设只提高1%的效率,那么在未来15年中预计可节约近3000亿美元,平均每年约200亿美元;如果数字化转型能拓展10%的产业价值空间,每年就可以多创造2000亿美元以上的价值。
如果说中国的消费互联网市场目前只能够容纳几家万亿元级的企业,那么在产业互联网领域有可能容纳几十上百家同等规模的创新企业。这是一个巨大的蓝海,今后互联网数字经济中的高价值企业主要将产生于产业互联网系统。
三是有助于完善中国创新体系,推动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
近年来,中国的创新能力加快提升,特别是在5G领域具备了参与甚至是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基础。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们的基础研究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创新体系仍存在不少短板,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仍有待探索。在新冠肺炎疫情深度冲击全球经济的大背景下,唯有科技、唯有创新才是走出危机、赢得主动的治本之道。
加快新基建,特别是加快布局一批大科学装置和大试验平台为代表的创新基础设施,同时辅以科技创新体制改革的深化,将有助于打造基础研究、区域创新、开放创新和前沿创新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体系,有助于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的动能,有助于中国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
(三)疏通部分行业的政策性梗阻,以新需求消纳产能,促进供需平衡。
过去几年,持续推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化解部分行业的过剩产能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国民经济大循环的水平和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疫情冲击之下,一些传统行业可能会出现新的产能过剩,对此,我们不能再施以强行去产能的手段,而是要通过适度调整政策、创造新的需求来释放这些产能。毕竟产能过剩总是相对的,是受制于特定的技术和制度环境。环境变了,供需条件也自然会发生变化。
比如,钢铁行业。据工信部的数据,2019年全国生铁、粗钢和钢材产能分别为8.09亿吨、9.96亿吨和12.05亿吨,同比分别增长5.3%、8.3%和9.8%,产能增长较快,已有再度过剩的迹象。注意到在生产端,经过上一轮“去产能”,污染的、技术落后的、规模较小的产能都已经去掉了,现存的产能在世界上都算是比较先进的;在消费端,来自建筑业的需求占比超过60%,但钢铁在建筑结构上的使用量却只有7%~8%,而欧美等国家(地区)这一比重为40%左右。
现在我国每年新建十多亿平方米的房屋,如果能在建设标准中适度提高房屋用钢比重,甚至推广使用钢结构建筑,一年可以多使用1亿多吨钢材,有助于消纳这些产能。此外,现在的钢筋混凝土房屋一般寿命为30年,钢结构房屋寿命可以长达70~100年,提高建筑用钢标准、推广使用钢结构,可以大幅提升房屋质量、延长房屋寿命,形成废钢炼钢的循环经济,也有利于抗震减灾,一举多得。
再如,汽车行业。2019年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572.1万辆和2576.9万辆, 尽管产销量继续蝉联世界第一,但同比分别下降了7.5%和8.2%,有消费萎缩的迹象。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19年每千人汽车拥有量美国为837辆、德国589辆、日本591辆,甚至一些亚洲国家如马来西亚为433辆,而中国仅173辆,应该说市场前景十分广阔。但之所以出现汽车消费不振,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们有很多限制汽车消费的政策。
在一些地方,老百姓明明有很强的购车需求,却因为限购、限行政策而买不了车。如果放开汽车消费,使得中国能达到发达国家50%的水平,一方面可以满足市场消费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倒逼城市改造交通设施,扩建立体停车库。事实上,现在一些城市写字楼已经出现产能过剩,而楼房型的立体停车库几乎是空白,将部分过剩的写字楼改造成立体停车库,既拉动了消费,又平衡了市场。
再比如,能源化工行业。2019年,中国进口原油5亿吨,对外依存度达70.8%;天然气进口9660万吨,对外依存度达43%。未来几年中国油气对外依存度还会继续升高。这么高的对外依存度始终是国家能源安全的重大隐患。这些进口的原油天然气有大部分用于生产各种化工产品。而我国有世界上储量最为丰富的煤炭,每年的煤炭产能50亿吨,实际产量40亿吨左右,似乎是“过剩”的。
鉴于煤炭是天然的化工原料,建议对未来新增的炼化原油以煤炭来替代,发展煤化工、煤制油、煤制气,而不是简单用来发电(将来的电也将主要来自可再生能源)。这方面我国的神华集团等大企业已经具备了这个能力。如果增加8亿~10亿吨煤化工原料,就可以每年减少2亿~2.5亿吨的石油进口,既可以消纳“过剩”煤炭产能,又可以降低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
目前煤化工这条技术路线无非是遇到成本和清洁利用技术的制约,这可以通过科技创新和新技术应用来逐步解决。建议引导相关领域有实力的央企民企进入该领域,用持续不断的资本投入来发展煤炭清洁利用技术,以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将这条技术路线的综合成本降下来、降得更有竞争力。
(四)多措并举刺激消费、促进就业、提高保障,加快形成纺锤形收入分配格局。
2019年我国人均GDP已经突破1万美元大关,意味着中国即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但仍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4亿中等收入群体和6亿中低收入群体并存。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之下,如政策不当,掉回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性仍是存在的。应采取特别措施刺激消费、促进就业、强化保障,进一步做大中等收入群体、缩小中低收入群体,加快形成纺锤形收入分配格局。
一是降低个人所得税,刺激个人消费。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实行七级累进、最高45%的税率,在全世界算是较高的。我国每年的个人所得税占全部税收收入的比重为7%,大大低于发达国家20%、发展中国家15%的比重,甚至比俄罗斯都要低。之所以这么低,一个重要原因是高边际税率下,很多私营企业主在企业不领工资,而是将收入留在企业转成按25%的税率交企业所得税;一些高收入人群要么移民,要么将企业迁到香港、新加坡等地以避税。
按照国际惯例,个人所得税税率应该小于或等于企业所得税税率,现在企业所得税税率降到了25%,个人所得税最高边际税率也应由45%降到25%,相应的级次税率也应下降。此举不仅不会减少税收总量,反而会扩大税基,刺激消费,形成税收总量的增加,个人所得税占税收收入的比重也会逐步提升。
二是稳定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助力保民生保就业。占企业总量80%的小微企业吸纳了70%的就业。2018年,国家有关部门针对小微企业出台了持续三年的所得税优惠政策:对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100万元(含100万元)的小型微利企业,其所得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优惠时间自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
这是疫情之前的政策,在当前广大小微企业因疫情冲击,生存面临空前压力的情况下,考虑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战略需要,建议将这一政策转变为基础性制度甚至上升为法律,以此来放水养鱼,稳定预期。其中的道理与当年对经济特区、对高新技术企业采取所得税优惠是一样的。一旦小微企业缓过劲来,必将以新的就业带动更多就业,进而推动经济向好的循环方向发展。
三是盘活农村建设用地,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6亿中低收入人群主要分布在农村。与城市居民可以拥有产权清晰、逐步升值的住宅等财产不同,农民却因集体土地产权模糊、市场化交易困难而无法享受相应的财产性收入。这也是近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重一直停留在3%左右。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到现在六七年了,农民依然只有土地集体所有权、承包经营权,还是没有“更多财产权利”。要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最为直接的着力点就是通过深化改革,将附着在宅基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等上的财富转化为可以交易的财产,以此增加农民收入。
四是增加社会事业支出,逐步提升社会保障水平。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1559元。其中,居住、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娱乐三项支出合计占人均消费支出的43.9%,比2015年提高了3.7个百分点,制约了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为此,政府应增加住房、教育与医疗等方面的财政支出,以换取居民在这些领域减少支出,将节省的部分用于其他消费。
比如,可通过增加大城市的保障房供给,提升公租房在城市住房中的比重,稳定商品房的房价(房租);尽快将学前教育纳入到公共服务范围,将义务教育拓展到高中阶段;加大力度鼓励学生报考医疗卫生专业,减免学费,大幅增加医护人员供给,以应对因中国老龄化慢病化加重而产生的医护服务供给短缺。
(五)培育区域发展新增长极和动力源,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形成国内大循环离不开区域协调发展。在新形势下,中东部地区要通过城市群都市圈建设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西部地区要跳出现有资源禀赋约束,应用高新科技寻找创新发展的突破口,进而促进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在中东部地区要重点规划建设好城市群都市圈。当前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超过60%,各类城市正由各管各的发展阶段迈向都市圈和城市群发展阶段,特别是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长江中游等地区已经开启了大都市圈、城市群的发展过程,其中的红利将高达数十万亿级。而高瞻远瞩、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是发挥城市群都市圈基础设施的综合效益、促进相互协同进而优化资源配置的前提,是看不见的“经济学”。
一是要合理安排城市群内部结构,形成以超级大城市、都市圈、城市群多重嵌套、分工协作的新格局;
二是要按照“大联通、小分布”原则,采取“多中心、组团式”策略合理布局中心城市功能集聚区;
三是注重以联通高效、无缝对接的综合交通网络降低城市“人流”“物流”的综合成本。
在西部地区,要创新工作思路,用新技术新应用的系统工程谋求新发展。西部大开发二十年来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巩固脱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与东部地区发展差距依然较大。
事实证明,过去我们想当然地认为把东部的城市化工业化的逻辑带到西部就可以推动西部大发展的观点是错误的。西部之所以落后,很大程度上是受制于技术和制度约束下的资源禀赋现状。仅靠改制度而不改技术,资源禀赋格局依旧,发展落差缩小不易。新形势下谋划西部地区发展需要超常规的思路。
比如,西部土地多,人口少,发展农业不宜采用沿海那种劳务密集型的模式,而应发展高技术、工程化、企业型的新模式。建议学习以色列和新加坡经验,在有条件的地方利用大棚滴灌、立体种植和无土或少土栽培等技术发展新型戈壁农业,将广阔的戈壁滩改造成超大规模的蔬菜粮食生产基地,并通过中欧班列输送到欧洲或内地中东部。假设这样的农业搞了10万平方公里(1.5亿亩,每亩1万元产值),将会产生1.5万亿元的产值。同时,这相当于增加了1.5亿亩耕地,可以将因此而形成的耕地指标卖给东部地区,既筹集了资金,又为东部城市群都市圈建设增加了用地指标,一举两得。

再比如,西部水光风电资源丰富,由于用电需求增长放缓、调峰能力有限、外送通道不畅等原因,近年来频频出现弃水、弃风、弃光问题。
对此,一要通过发展抽水储能、化学储能等技术,平衡此类能源的峰谷差,将此类能源改造成稳定可持续的电力资源。二是加大特高压电网的投资力度,努力将这些地区富余的电力通过特高压电网输送出去,提高对此类可再生能源的消纳能力。三是要在西部就近布局云计算数据中心,通过“东数西算”为东部提供低成本的云计算服务。总之,要通过这些新的技术手段和系统工程发展思路将西部地区富余的清洁能源开发出来,进而转变为西部乃至全国高质量发展的物质支撑。
(六)深化关键性基础性体制改革,激活社会投资活力,加快构建高标准市场体系。
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今年3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发布。这份重磅文件提出了许多生财型、聚财型和资源优化配置型改革,既具有针对性和前瞻性,又具有极强的战略意义。比如,“探索建立全国性的建设用地、补充耕地指标跨区域交易机制”“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户限制,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等措施,有利于提升要素流动性,有利于引导各类要素协同向先进生产力集聚。
另一方面,在当下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因疫情而受挫的背景下,这种不花钱或少花钱却又能带来巨量红利的改革不仅符合经济社会实际,也有利于复工复产、激发企业活力、重启经济循环。
加快组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2018年,我国企业国有资本权益总额58.7万亿元,99%的股权资本是工商产业型资本投资公司的资本。建议加快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有关要求,从现有产业型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总盘子中划转出价值10万亿元左右的股权资产来组建若干个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让这些运营公司像新加坡淡马锡公司或美国巴菲特的投资公司或者像私募基金那样专注另类投资、股权投资,根据被投资企业的效益来决定进退,再与资本市场结合起来,国有资本就盘活了。
如果这10万亿元的投资能实现年化回报10%,每年就会有1万亿元左右的收益,可以为国家安全、公共服务等需要国有资本进入的领域提供持续稳定的资金来源,而不用增加财政负担。从工商产业类退出的10万亿元资本可以为民营经济腾出20多万亿元工业、商业、产业类市场空间,进一步鼓励并推动民营经济发展,从而打通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的资金循环,有利于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激活经济全局。
推进物流运输体制改革。中国全社会各种物流成本占到了GDP水平的15%,而美国只有GDP的7%,欧洲、日本在6%~7%,甚至连东南亚发展中国家也只有10%左右,物流成本偏高已是社会共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铁路运量比重低,目前仅占总运量的9.5%,公路、水路分别占74.3%和16.2%(美国铁路运量的比重是20%)。一般来说,铁路运输的成本是高速公路成本的1/3,如果把铁路运量比重提高到15%~20%,将有效节约物流成本。
为此,建议围绕提高铁路运输货运量在各类运输方式中的比重,一是将铁路线尽快延伸到各类开发区、厂矿企业中去,打通铁路运输“最后一公里”;二是随着高铁线路的逐步延伸,可以将原来的普快调整为货运专线,提升利用率;三是在一些交通枢纽深化改革、提升多式联运效率;四是要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中的应用,建设人流物流信息流多流集成、高效畅通的智慧交通。
推进内外贸监管一体化。跨境电商作为互联网时代发展最为迅猛的贸易方式,未来将成为国际贸易的主流。近年来,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虽然年均增速超过50%,但在进出口贸易总额中比重不到2%。其中的部分原因就缘于内外贸监管体制的分割。
比如跨境电商做零售不能做贸易批发。又比如,零售商又被切分为保税进、保税出、一般进、一般出四种类型,只能择其一种来经营,不能四位一体干零售。而内贸就没有这样的限制。这种跨境电商的监管体制束缚了企业的经营能力。最近海关总署已经允许在跨境电商综试区试点B2B,建议进一步打破零售与贸易批发的界限,允许所有跨境电商企业都可以做2B、2C,把零售和进出口贸易一体化,允许企业根据自身的需要自由选择零售或批发等不同业态,为其开展国际供应链整合创造条件。

以高水平开放助推国际经济大循环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引领下,近年来中国对外开放格局呈现出五个新的特征:
一是从引进外资为主,转变为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
二是从扩大出口为主,转变为鼓励出口和增加进口并重。
三是从沿海地区开放为主,转变为沿海沿边内陆协同开放、整体开放。
四是从《关贸总协定》和WTO框架下的货物贸易为主,转变为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共同发展。
五是从融入和适应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为主,转变为积极参与甚至引领国际投资和贸易规则的制定修订。
对外开放格局的这五个转变是中国助推国际经济外循环的基础。当前,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和疫情冲击全球经济大背景下,形势越困难,就越是要保持开放、扩大开放,在变局中开新局,以高水平开放反制逆全球化、以改善营商环境反制“撤资论”、以超大市场的吸引力反制“脱钩论”,加快形成于我有利的国际经济大循环。
(一)加快引资补链扩链强链,为全球提供稳定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
当前,全球流动性泛滥已成定局。从全球来看,中国目前疫情控制得最好,也是投资风险最小的地方之一。只要我们进一步扩大开放,这些资金背后的产业资本必纷至沓来,不仅部分外资转移产业的计划将被打消,还将帮中国迅速完成“补链”“扩链”“强链”。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2020年版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其中全国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由40条减至33条,自贸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由37条减至30条。特别是金融领域取消了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期货公司、寿险公司外资股比限制;制造业领域放开商用车制造外资股比限制;农业领域将小麦新品种选育和种子生产须由中方控股放宽为中方股比不低于34%。这些都为我们抓住机遇引资补链创造了条件。
建议进一步扩大物流、研发设计、数字经济等服务业的开放,吸引更多全球产业链相关企业落户中国、加入区域产业链集群,进而打造空间上高度集聚、上下游紧密协同、供应链集约高效、规模达万亿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链集群。一旦形成了这样的产业链集群,在国外需求依旧疲软的时候可以通过努力营造以当地需求、国内需求为拉动的产业小循环,保证产业链集群的健康发展;当国外市场复苏的时候,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扩大产业集群规模和发展质量,通过加强区域产业链合作带动全球产业链的大循环。
(二)发挥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加快构建“一带一路”合作创新网络。
疫情对沿线发达国家经济带来沉重打击,势必对其创新链、产业链带来不利影响,大量新技术新产品需要寻找资本和市场进行转化。应抓住机遇,积极吸引这些技术和项目来华发展,以中国的产业链承接这些国家的创新链,进而促进我们自身创新链的建设。
建议适当放宽各类资本在出境收购国外高新技术、战略资产等活动上的外汇管制,鼓励民资与国资携手一起走出去。同时,建议选择对外开放基础较好、创新氛围较为浓厚、产业体系相对健全的地方,谋划建设面向“一带一路”、以合作创新为核心主旨的示范平台,重点在知识产权保护、创新规则对接等方面先行先试,条件成熟时再复制推广,可以收到对内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对外促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反制个别国家对我科技脱钩等一石多鸟之效。
(三)稳步降低关税水平,适度增加进口,提升我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话语权。
当今世界,出口大国未必是经济强国,因为出口可能大量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来料初加工产品。而进口大国一定是经济强国,进口所需的外汇可能来自于技术和服务等贸易顺差,货币纳入IMF SDR货币篮子成为世界货币也可与各国直接结算。
建议在未来3~5年内,将关税总水平由现在的7.5%逐步降到5%左右,实现与发达经济体大致持平。主动降低关税水平可以实现一石多鸟:一是可以直接降低消费者进口成本,有利于产业转型升级,增加群众消费福利;二是有利于增加进口,促进实现进出口平衡,为实现国际收支平衡创造条件;三是有利于在新一轮经贸谈判中占据主动,进口规模大了,我国在世界经济舞台的话语权自然也大了。
(四)抓住机遇加快FTA谈判,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谈判和制定。
近日,修订后的美加墨协定正式生效,其中的“毒丸条款”就是针对中国而来的,是其试图削弱中国在全球贸易和产业供应链中的地位的重要一步。接下来美国大概率会延续在推动协定时的主要操作手法,与欧盟、英国、日本等达成类似的FTA。这实际上对我形成了新的围追堵截。
对此,我们应抓住当前中国正恢复欣欣向荣,而欧美陷于危机的机遇,加快中日韩、RCEP、中欧BIT、中英BIT谈判,适时启动加入CPTPP谈判。目的是要通过参与这类经贸规则谈判,一方面努力打破美国在世界范围内对我“去中国化”的图谋,另一方面,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科技、产业、资本和人才通过FTA规则吸引到中国来,促进中国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更加完整、更具韧性、更有竞争力,加深这些国家和地区与我经济的联系,牢牢扭抱在一起。
(五)以建设自贸区自贸港为依托,拓展开放的高度、深度和广度。
现在我国已形成了以18个自贸区和1个自由贸易港为高地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是自贸区也好,自贸港也好,一个重要使命就是要围绕贸易自由、投资自由、资金流动自由、运输自由、人员停居留和就业自由、数据流动自由等方面进行先行先试,建设开放新高地,拓展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高度、深度和广度。
所谓高度,就是要以自贸区(港)为依托,培育与国际市场相通的制造业、服务业等产业实力和能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要素和大宗商品交易配置平台和国际贸易航运枢纽等。
所谓深度,就是要围绕建设国际化法制化便利化营商环境,大幅降低外资在金融、保险、物流、研发设计、教育卫生、数字经济等领域的准入门槛,建立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制度,建立健全竞争性市场体制。所谓广度,就是将改革开放和产业升级的措施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成果。
因为疫情,世界经济陷入衰退。对此,应该继续高举全球化大旗,更合理地发挥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作用,更好地形成全球各地、各国各企业之间的分工配置,维护国际经济良性大循环。那种以邻为壑搞脱钩、推卸责任拼命甩锅、搞单边主义和逆全球化的做法是在开历史的倒车,注定不会成功。人类全球化的方向不会变,资源优化配置有利于各国发展的内涵不会变。
全球化本身是螺旋式发展的,是在遇到问题、解决问题中前进的。凡是能在历史的螺旋式发展中、解决产业更迭问题中担当责任的大国一定是顺应世界潮流的伟大国家。我们坚信,中国正在塑造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必将推动我国开放型经济向更高质量发展,推动全球化朝着更深领域演进。

如何评价马斯克推特回复“我们想政变谁就政变谁”?

作者:王子君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10043636/answer/137026129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谢邀。

说明了美帝的国家本质嘛。

美国联合果品公司,成立于1899年,控制了中美洲的水果种植与运输,并成为多个中美洲国家的实际控制者。

和它类似的还有美国标准果品公司。

在他们的操作下,不少中美、南美国家沦为“香蕉共和国”:

国家靠有限的原材料和农作物出口来维持经济,交易对象被严重垄断(例如美帝)。

这种经济结构下,国家收益极低,工业化无从起步,只能靠类军事独裁体制来血腥剥削本国劳动者。

本国劳动者一旦出现反抗,或者本国精英有谋求改变的意识,这些大资本们就会联合该国的反动力量,来点小“操作”:

1911年,联合果品指挥策划,入侵洪都拉斯,扶植独裁政权;

1928年,哥伦比亚3.2万名联合果品公司的香蕉种植工爆发罢工,联合果品代表指示哥伦比亚政府以“有共产党煽动”为由,向罢工示威人群开枪,造成约3000人死亡;

1954年,联合果品游说CIA,推翻危地马拉民主选举政府。(1959年古巴革命,卡斯特罗的口号就是:古巴不是另一个危地马拉);

所以很自然,联合果品参与资助了1961年的猪猡湾登陆;

2001年,雇佣被美帝官方认定的恐怖组织——哥伦比亚联合自卫力量——“保护”企业资产,并为该组织走私军火、贩卖毒品。

粗略统计,联合果品至少参与了中美洲超过30次以上的流血政变,参与镇压罢工超过5000次,几乎难以统计。

联合果品可以说是全球第一个跨国企业。

不是在多个国家做生意那么简单,而是一家能控制多个国家政治的企业实体。

在18世纪20年代,联合果品就全资拥有超过300支中大型运输船只,是私人企业中的最大船队,号称“大白舰队”。

对,真叫这个名字。美帝海军把自己的作战舰队叫“Great White Fleet”,联合果品也是这么叫自家的船队的。

联合果品长年控制了中美洲的一半土地,并享有免税、减税等特权。一旦当地有收回国家资产的趋势,联合果品就会以“共产主义传播”为由头,引CIA过来。

罢工都是共产主义了,收回国有土地那就更共产了。买通一个军方高层,外部拉上CIA,动手吧。

单洪都拉斯一国,157年历史里就发生了137场政变。

这种事没什么热度,因为联合果品会定期“请”记者去中美洲考察“共产主义威胁”。记者“考察”完后,政变就成了“稳定局势、恢复民主”。

马斯克不是在和你吹牛逼,马斯克只是在复述历史。

这就是美帝的本质,金融帝国主义,国家为企业和资本服务。

不管马斯克做的业务多么的高大上,只要资本有需要,特斯拉和Xspace可以干联合果品干过的所有事情,而且效率更高。

人家只是诚实而已。